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李再玲,女、中共党员、祖籍四川省安岳县,1933年生于山青水秀的杭州,现年88岁。幼年时,其父身为国军将领参加抗战,在混乱的抗战时期,她在颠沛流离中随父东奔西跑,上过很多小学,抗战胜利后终于有了稳定的居所,在重庆读完初中。新中国成立后考入川北革命大学,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成为一名文艺战士。1954年从重庆调到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成为一名舞台话剧演员。1957年,被错划右派,后平反。1961年支援宁夏,在宁夏话剧团直到退休。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曾任自治区政协第四、第五届委员。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李再玲的父亲在四川率兵起义后,脱下军装过起了隐居生活。1950年,刚刚解放的四川到处充满着火热的生机,投身革命的洪流是每个年轻人的理想和追求,刚刚初中毕业的李再玲每天都会上街感受解放后热火朝天的气息,满面春风的她在欢庆胜利的同时更多的还是想继续读书,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待她如掌上明珠的父亲。
李再玲:我父亲是起义的国民党军将领,那时候胡耀邦同志在川北工作,我父亲与他很熟,我把想上学的想法告诉父亲后,他很支持,就找到了胡耀邦,胡耀邦一听爸爸说女儿想参加革命队伍特别的高兴,马上写了个介绍信,人民政府对国民党起义将领的子女安置工作很关心,我就拿着胡耀邦写的介绍信报名参加了川北革命大学的考试。考试的题目很简单,公布招生榜的时候我约了几个同学一起去看榜,有我的名字,就这样我被川北革命大学录取,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川北革命大学充满着革命的激情和青年人的朝气,在川北革命大学的日子至今让人难以忘怀,特别值得回忆。在那样一个充满着激情的革命队伍里,对理想的追求一下子高涨起来,每天都在快乐与忙碌中度过。
川北革命大学是李再玲革命道路的开始,更是她迈入艺术领域的第一个门槛。这所学校是我党在西南地区专门培养青年干部的一所大学,后来被称为西南地区干部的摇篮。学校的文化课压力不大,更多的是革命理想教育和人生观教育,讲新旧社会的对比,讲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还讲过无数英雄人物的事迹,重庆的地下党坚韧不屈与敌人斗争的事迹给她留下的印象最深。
学校的文化课不多,但各种社会活动一个接一个,访贫问苦、社会调查、上街宣传、革命动员等活动都成了学习内容。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舞台剧,需要一位女同学承担剧中角色,李再玲被选中,演出效果很好,受到了欢迎。台下的掌声和领导的鼓励一下子将她一生的兴趣都引向表演舞台并无法刹车,也从此打开了她对舞台艺术的不懈追求。
李再玲: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学校要排演一台小戏,戏名就叫《红布条》,讲的是军民关系,歌颂军队和老百姓的鱼水之情,我在戏里扮演女主角,这个戏演出后很受欢迎,连着演了好几场,那是我第一次登上舞台。因为演出效果非常好,川北革命大学文工团的领导就看中我了,毕业时直接把我要到川北革命大学文工团,现在讲就等于留校了。川北革命大学存在的时间不长,紧跟着国家搞行政机关精兵减政,川北革命大学文工团被撤销,与驻守在川北的十八兵团文工团合并,这一合并我就等于又参了军,成了部队的文艺工作者。在十八兵团我还参加了话剧《在新事物面前》的演出,开始登上专业的话剧舞台,成为专业的话剧演员。
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家对军队的编制进行大规模的压缩,这时李再玲的工作变化很大,先是十八兵团文工团集体转业归了地方,她脱了军装,全体演职员都被四川党委文工团接收,后改名为四川省文工团。
(蔺银生 王旭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