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玉香 实习生 谭露露
随着各类农化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天然气和煤炭的持续涨价,农化产品饲料和化肥一路涨不停。近日,利通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委牵头,组织农业、科技、新闻等界别委员,利通区农业农村局、科学技术局、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就“农化产品涨价,农业怎么办”开展专题协商活动,为利通区农业发展寻求良方。
“市面上,一斤二胺2.1元,一斤大米2.2元。对于老百姓而言,化肥、饲料等农资涨价可是生活、生产中的头等大事,地难种啊……”协商座谈会上,作为农业种植户的利通区政协委员杨福成说出了心里话。
利通区政协委员丁有国说:“农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生产成本大幅度增长,小麦、大米、玉米等农作物价格要再涨不起来,种地就只能靠情怀了。”
“咱们也不能这么悲观,要勇于在危机中育新机。”利通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眭浩接过话茬,为落实今年春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春播指标,利通区田块谋划早、动员走在前、统一种植快,在此过程中土地流转种植大户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他认为,对利通区川区试点进行改良农业工程,谋划发展高质量农业,才是农业出路。
眭浩的观点引起了利通区政协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我觉得应加大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着力打造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利通区政协委员丁秀琴说,要加强种植业结构调整指导服务工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在种植结构、规划布局及规模化上下功夫,逐步提高农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及时兑现农机购置、粮食直补等资金,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要强化生产要素,统筹发展高质量农业生产,就要注重培育农业科技人才,注重科技推广,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育、引进和典型推广,大力发展高科技高效益农业项目,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利通区科学技术局项目办主任海月丽说,她建议,注重推进利通区机械化应用,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完善农副产品产、供、工、销一体化产业链,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积极引导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土地流转,鼓励企业树立品牌发展意识,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通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村生产方式实现快速转变,加快利通区现代农牧业发展进程。
近年来,伴随着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和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土壤出现了肥力退化、污染加重、土传病害增加等问题,并引发一系列环境生态和公共健康问题,保护土壤安全、管护土壤健康日益成为农业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对此,利通区政协委员吕世文建议,要重视土壤改良,优化农业全过程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逐步将低碳农业的理念融入管理和决策中,严格执行农业生产和产品的相关标准,改变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方式,提倡使用牲畜肥、粪肥等有机肥料,逐渐压缩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注重耕地质量的保护。
“促进相关配套政策综合应用,加大养殖区集中沼气池、有机肥加工等工程建设,形成生态循环链,打造少用化肥农药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尽可能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强化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健全准入机制,实行农业投入品专控经营,逐步规范市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协商过程中,一条条凝结着政协委员智慧的建议浮出水面,这些务实建议也将成为利通区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有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