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王绍西:

一方幕布作戏台 演绎百态人生

王绍西制作的皮影件。

◀正在表演皮影戏的王绍西。

王绍西为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欣荣小学学生教授皮影戏。(图片由本人提供)

马 军 文/图

一块幕布做戏台,一张牛皮扮人物,一束灯光亮全场,王绍西手握一端,牵丝引线、双手翻腾……近日,记者走进西部影视城,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王绍西正为游客们表演皮影戏,大家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探索影子产生和变化的过程,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了皮影带来的乐趣。

皮影戏传承千年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牛皮灯影子”,是一种用兽皮做成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一般都是用方言演唱,在唱腔上吸收了民间小调、地方曲艺等元素,皮影件造型也都是自成面目。“可以说皮影戏在文学、音乐、美术三大要素上都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王绍西说,皮影的舞台形象大体上分角色和道具两大类。角色为文、武两类,又有官、民之分。皮影的头像是出彩的地方,叫“梢子”,戏剧人物的脸谱各有姓名,不能错讹。头饰更有讲究,如武梢子头饰有前后凤、上虎、顶矛、如意、绒球、盔璎等五花八门。身子叫“衣”,文角叫“一领”,武角叫“一霸”。

“我们把在幕后表演的人称为油员,有把式、上手、中手、下手四个人。”王绍西告诉记者,他就是一个把式,负责台前“耍线子”,主演主唱,一人多角。在表演现场,王绍西拿起一件皮影演示起来,他一边唱一边操纵表演,在剧情出现转折时,王绍西就用手势给其他成员暗号,让他们也调整节奏。王绍西说,皮影戏的唱腔都以秦腔为主,一般注重唱功,根据剧情需要灵活编配,加上演唱者融入个人风格,在表演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皮影戏选取的题材也都是知晓度较高的历史故事,以唐宋两朝的隋唐演义、唐王英雄群体、岳武穆、杨家将等故事居多,也有表演神仙鬼怪剧的文本。

“皮影件的制作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都是用牛皮制作。”采访中,王绍西告诉记者,他所用的皮影件都是自己制作的。做一个皮影件,需经过制皮、刻绘、焙烤、定型等工序。其中最考验艺人手艺的就是制皮,制作过程中,要将生牛皮放置水中浸泡3至5日,浸离出血素及微生物后,放在28至29度的水中沤泡至整体脱毛。脱毛后在皮张四周用绳牵拉或者坠重物,尽量使皮张绷紧拉伸定型。待皮张定型以后铲皮,去掉附皮层使皮张变薄。将铲皮后的皮张进行抛光,把皮张的毛糙面压平磨实,直至研磨到透明状,制皮过程即完成。“我曾和师傅学习过制作皮影件,力度稍微掌握不好就会将牛皮磨破。”王绍西说,从沤泡牛皮开始到定型完成需要20天左右,皮影件的制作可谓费工。

皮影戏需在创新中传承

谈起和皮影戏的缘分,王绍西打开了话匣子:“我从小特别喜欢拉二胡,但是家里穷没钱买,就用一个铁罐头盒自制了一把二胡,跟着老艺人们学着拉。”今年57岁的王绍西出生于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马渠村,12岁那年,他听说跟着老师傅学皮影戏能管饭,就辍学跟着皮影戏艺人秦世贵学习技艺。

“走乡串村,学拉胡琴,学前台挑线和各种角色的唱腔和唱词……”王绍西说,经过3年的学习,他已经能一个人完成拉、演、唱全部环节,并很快成了顶梁柱。“皮影戏让我不仅吃饱了饭,还能挣钱补贴家用,那时候就决定要把这项手艺传承发扬好。”1996年,王绍西移民至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德林村后,进学校、走乡村、到社区,皮影戏表演越来越多,他演唱水平也越来越高。

2002年,随着国家5A级旅游景区西部影视城游客越来越多,王绍西应聘到景区民艺组并担任皮影戏班班主一职。当时,西部影视城还专门为王绍西皮影戏班搭建了一个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平台,每天为游客表演皮影戏。

经过多年发展和经营,王绍西皮影戏的名声越来越大,他多次受邀到甘肃、内蒙古、陕西等地表演,并获得西北秦腔比赛宁夏银川市分组的优秀奖。2013年被评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被聘为中国非遗民间艺术家协会皮影部副部长,宁夏文联音乐家协会会员。

王绍西深知皮影戏传承的艰难。他说,皮影戏带有十分浓厚的中原农耕文化特征,一直以传统民间艺术的身份在为数不多的爱好者中存在。因为皮影戏的把式们是清一色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学习的方法就是口传心授,继承的本子是老戏,没有创新。而作家们又不懂皮影戏,受到唱腔的困扰避而不就。因此,渴求新的戏剧文本,是皮影戏把式们操心的事。

“老技艺应该在传承中寻求发展,我希望这项技艺能在年轻人心中埋下种子,并不断创新传承下去。”王绍西说。

--> 2022-03-21 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王绍西: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43747.html 1 一方幕布作戏台 演绎百态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