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江南水乡到西部拓荒 只为宁夏飘有果香(三)

——访宁夏农林科学院高级农艺师喻菊芳

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喻菊芳:到了银川接我们的是一辆马车,还有一位年轻人,是灵武园艺试验场的魏象廷,他是西北农学院毕业的,1951年到宁夏灵武园艺试验场,从事果树和蔬菜研究。我们这些激情澎湃、怀有梦想的青年学生和他一起,乘坐着一辆古老的马车到了新单位,当时还真的有种浪漫的感觉,魏象廷把我也拉到了他身边。后来我们成了夫妻。

资料:魏象廷,男,中共党员,祖籍河南,生于1927年。1951年西北农学院毕业后支宁,分配到灵武园艺试验场,从事蔬菜和果树栽培研究。1954年调到王太堡农业试验场工作。当时宁夏因受菜根蝇的危害,无法种植大白菜,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变大白菜种植路径的想法,将平畦点播种植改为高垄栽植,有针对性的喷药防蝇蛆,消除了大白菜病虫害,保证了正常生长和结球,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成功,1960年大面积亩产达到6200多公斤,创新了宁夏大白菜种植技术。

1958年魏象廷与喻菊芳喜结连理,夫妻二人开始联手主攻大面积果树种植中幼树安全越冬技术难题,用引进新品种、控制幼树枝条、促进根系发育等多种措施,攻克了果树大面积种植过程中幼树越冬难题,并使一些国际上的先进果树品种在宁夏扎根结果,为宁夏果树大面积栽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贡献,1960年后宁夏结束了没有大面积果树栽培的历史,从南到北,果树枝繁叶茂、飘出果香。喻菊芳和魏象廷主持的《新育优良苹果品种——宁秋》《利用喷灌预防苹果花期霜冻的研究》《苹果引进优良品种试验》《苹果新品种宁冠和宁锦的育成》等课题也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满怀建设万亩果园梦想的喻菊芳在刚到宁夏时,理想中的浪漫美好与骨感的艰苦困难遭遇。1960年,她到宁夏已经6年了,在宁夏王太堡农业试验场迎接喻菊芳的除了魏象廷的笑脸和兄长般的关怀外,更多的是要克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还要及时地调整南北方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六年的岁月里,开启了她人生中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睡在土炕上、第一次领略西北的寒风、第一次站在结冰的水渠里开沟、第一次去黄河边上拾粪,第一次顶着寒风,整夜整夜的蹲在地头,观察幼树苗与严寒的抗争过程,这些第一次对一个出身书香门第的“大小姐”来说全是考验,喻菊芳说:“困难要一个一个面对,因为我是抱着建设美丽大西北这个理想来的。”

喻菊芳:刚到宁夏时,生活的艰苦和田间的劳累都需要自己去克服,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冬天很冷,最低零下30摄氏度,宿舍要生炉子,我根本不知道怎么用煤,搞的房间全是烟,干脆就不生炉子了。第二天脸盆里的水都结了冰,早晨起来,被子上、眉毛上都有冰碴子,手上和脸上都生了冻疮,低标准时粮食不够吃,很多一起支边的同学吃不了这种苦,纷纷离开了,但困难没有吓倒我,我有个信念,就是要通过自己劳动的双手,在西北边疆的大地上创建出万亩果园。

喻菊芳:我们来宁夏时激情澎湃,准备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放飞理想,但面对实际工作和生活,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据《宁夏农业志》记载,1954年,宁夏没有一个成片的果园,极少量的果树也是农民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的本地果树。品质较差,但引进的西洋苹果树幼树苗难以抵御当地冬季的严寒,无法安全越冬。

魏象廷也是学农出身,喻菊芳刚到宁夏时,压在她身上的任务是先研究蔬菜,在魏象廷的带领下,他们先进行了反季节蔬菜栽培试验,最先试种的是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品种。就是通过物理的办法,让作物白天尽可能多地吸收阳光中的热量,晚上再用草帘子进行覆盖,以保持温度。小面积试种取得成功后又做出了温棚,最后发展成塑料大棚,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宁夏百万亩温棚蔬菜第一步是从永宁王太堡农业试验场迈出的。

(蔺银生 王旭阳 整理)

--> 2022-02-21 ——访宁夏农林科学院高级农艺师喻菊芳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42522.html 1 江南水乡到西部拓荒 只为宁夏飘有果香(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