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文/图
近日,记者来到银川市镇北堡西部影城探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六盘山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任振斌的工作室。现年50岁的任振斌传承了两项非遗绝活,一是六盘山木版年画,另一个是活字印刷术。不善言辞的他用刻刀、模板绘就中华千年文明发展的一朵朵奇葩,用民间智慧雕刻出一个旖旎瑰丽的艺术空间。
刻刀里的守正创新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样式,历史悠久,寓意喜庆吉祥,在民间广为流传。过去,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除了张贴春联,还会张贴红红火火的年画,用以寄托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据了解,六盘山木版年画采用木版雕刻,水墨套色印刷,形成了构图饱满、造型大方、线条简练、色彩艳丽、富有装饰性的艺术特点,是中国西北地区主要的年画产地之一。任振斌介绍,作为表达中国百姓祈福迎祥、驱灾避害的精神诉求和美好愿望的民间艺术形式,年画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门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家户户已很少张贴年画,但年画仍以其独特魅力展示着传承历史与穿越时代的意义。
与许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六盘山木版年画也面临着后继无人、推广无力的发展困局。近年来,任振斌系统地整理收集几近失传的六盘山木版年画资料,发掘丰富六盘山木版年画的题材和内容,创作了以具有宁夏特色的风景画、十二生肖和六盘山地区的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木版画。目前,任振斌收藏传统年画112套,其中《孔子讲学》《双狮镇守》《双虎镇宝》《少年英雄》等都是六盘山地区特有的年画样式,传统的年画印刷手艺在任振斌的手中得到了再现。
任振斌说,传统非遗技艺想要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不仅要守正,更要创新。他希望能将这份手艺人的初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非遗文创产品走到群众生活中去。
木活字引中外友人关注
任振斌作为木活字印刷术的第六代传承人,从师傅那里传承了不少珍贵的印版和各种木质图章。
2007年开始,在镇北堡西部影城,任振斌开始有了固定的场所向过往游客展示古老的活字印刷术。当游客看到任振斌演示雕刻、排版、印刷过程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文化生活,增长了历史知识。2015年,任振斌在贺兰山岩画景区设置“从岩画、象形文字到图文印刷”拓画印刷展示体验长廊,由徒弟金森经营木活字印刷体验与研学游项目。其后,任振斌和木活字印刷术的第七代传承人马世贤、汪东江借助各类展示活动和平台,开展木活字印刷术传习与研学游项目及相关工艺品生产。
任振斌深知,要让更多人了解木活字印刷,就要走出去。为此,他2010年参加了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之宁夏文化周的展示活动,木活字印刷术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2015年4月在银川文化馆举办了“任振斌木活字印刷”汇报展览,当年10月赴老挝参加文化交流活动;2016年1月在宁夏博物馆举办了为期1个月的“印刷术的活化石——任振斌木活字印刷传承展”,同年3月参加了在外交部举行的“开放的中国:从宁夏到世界”大型宣传推介活动。2017年以来,任振斌多次在中央和自治区媒体上展示木活字印刷手艺,让更多人了解这块中国的民俗瑰宝。
任振斌说,现在社会发展很快,非遗文化要以文创用品、品牌跨界合作等方式重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借鉴传统文化精髓嫁接到当代生活用品中,让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发扬光大,这也是传承的意义所在。”任振斌希望,非遗传承人要有一个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兼容并蓄这样才能让非遗技艺的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