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玉香
近日,吴忠市盐池县政协按照县委点题、县政协党组安排,直面生源流失问题,对全县中小学生源流失情况开展调研协商。调研组先后深入冯记沟乡井沟教学点、惠安堡镇萌城小学、大水坑四中、大水坑一小、盐池县第四小学等学校走访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盐池县教育主管部门情况通报,大家一边调研,一边广泛讨论、综合分析、认真研究,为全县教育健康发展谋求良策。
加强“两个群体”建设力度 转变“家长”“校长”思想观念
此次调研中,盐池县政协特别制定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数、各年级学生数基本情况统计表。通过该统计表,记者了解到,目前,盐池县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含教学点)27所,现有小学在校学生12005名,其中,农村在校学生2361名;初中在校学生5369名,其中农村在校学生531名。2021年,盐池县户籍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在县外就读学生数为3217名,占比为17.1%。
盐池县政协副主席范海荣介绍,这些流出的学生中,大多数在银川、吴忠、宁东、灵武等区内学校就读,其中约80%左右的学生因家长务工等原因随迁就读,约15%左右的学生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择校就读,还有约5%左右的学生因就近等其他原因在甘肃环县、陕西定边等区外学校就读。“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跳出‘农门’,千方百计让孩子到城里学校读书。”范海荣说。
参与调研的盐池县政协委员陈淑艳也深表赞同,她说:“除了家长因素外,我们也应该关注到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议加强“家长”和“校长”两个群体的建设力度,建立学校、班主任和家长双向交流沟通机制。由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学校、社区等,创办家长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会等,交流推广经验做法,不断提高家长的获得感和信任感,形成良性的家校互动,引导家长理性看待孩子择校问题,克服从众心态和攀比心理。要更加注重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及时把各方面优秀的教师选拔到校领导班子中进行培养和锻炼,特别要把选准配强校长作为关键举措和长远之计,出台激励政策,创新校长选拔任用能上能下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本土化的校长队伍。
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盐池县政协委员宋少波结合调研实际向记者介绍,目前,盐池县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存在“‘高’职称下的‘低’教学质量”现象,农村中小学教师副高人数占比明显高于县城中小学教师副高人数,然而农村中小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却低于县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师职称评审和流动机制不尽合理,亟待改善。
宋少波从县城学校和农村学校两个方面给出建议,希望县城学校更加注重“以调整促优化”,立足现有学校布局和运行状况,通过合理调整招生区域、科学调配师资力量等措施,有效解决“冷热不均”问题。农村学校注重“以合并促优化”,通过抓大带小、撤校并点等措施,集中力量建设全日制寄宿小学和初中,探索建立校车接送学生机制,使学校布局更加优化,师资力量更加集中,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资金投入更加有效。
盐池县政协常委马冬梅提出,无论城乡学校,都要狠抓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以城带乡、抱团办学的“教学共同体”机制,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校际协作、交流轮岗、走教互帮等措施,促进农村学校全面发展。健全完善考评机制,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切实把引进专业教师队伍计划纳入到全县人才引进和培养激励政策办法中,注重长远,不惜投入,加大引育力度,强化奖励激励,招引落地一批教育教学各类人才,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优的问题,实现教师队伍良性互补。
强化教学研究功能
增添教育活力
协商座谈会上,盐池县政协委员包采娥说:“部分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受技术限制,对现代化教学设备望‘洋’兴叹,导致许多先进教学设备束之高阁,使农村学校弱势地位日趋显现。加之教师年龄学历参差不齐、学科结构失衡等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的发展。而县城学校却依然存在‘大班额’问题,部分农村学校的中青年教师不断分流至县城,很多学生也随着一同流向县城,造成师生抱团流失。”
包采娥建议,盐池县师资培训要围绕课程改革,深入扎实做好教学研究、指导、服务工作,提出教育教学研究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意见,推广教育教学经验,推动教学改革,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要注重加强教研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职教研员,充分保障培训经费,打破常规‘吃大锅饭’现状,采取学科教研组‘走下去’模式,直接下沉到学校一线成立各类学科教研组,常态化组织开展分门别类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激发教育教学整体活力。”包采娥说,要切实发挥好教育基金会作用,持续加大激励奖励力度,每年重奖优秀教师,树立尊师重教的鲜明导向,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此补全教育短板,缓解生源流失状况,让盐池县教育事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