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院子里长的是绿韭菜呀,不要割呀,你叫它绿绿的长着……”高亢的音调,自然率性的曲风,构成了花儿的独特艺术魅力。花儿是中国首个收录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表演艺术,因其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花儿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郭金霞是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花儿代表性传承,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传承人一起努力,守正创新,让原汁原味的山花儿非遗走得更远。
用心唱出花儿的精彩
1977年出生的郭金霞是银川市贺兰县通义乡永华村人,10岁时就跟随母亲马兰英哼唱花儿。马兰英师从朱仲禄、马玉兰,由于花儿歌手早期传承均为口口相传,缺乏文字资料,郭金霞唯有在母亲哼唱时学习花儿。马兰英惊喜地发现,小小年纪的郭金霞歌声高亢嘹亮,演唱时面部表情生动,在演唱山花儿经典曲目时,让听众有种徜徉在苍茫塞上大地的酣畅感觉。上学期间,由于声线条件好,郭金霞代表学校多次参加歌咏比赛并获得贺兰县级优秀奖。
1996年1月,郭金霞成为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西部影城(下称西部影城)的一名讲解员。每天接待游客途中,她常常会给游客们唱上一段花儿,那时的她虽然能唱多首花儿,但对花儿的传承历史和艺术特点并不了解,遇到游客深入聊起花儿艺术时她往往无言以对。怀着一种对艺术的尊重,郭金霞下班后经常加班钻研花儿资料,通过学习和查找资料,她对花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008年,西部影城成立了传统民俗文化表演部门,给从小怀揣着歌唱梦想的郭金霞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艺的舞台。从此,她成为这里驻场演出的专业独唱演员,每天在舞台上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演唱宁夏山花儿。郭金霞笑着说:“那时候西部影城接待的游客很多,平均每天要唱三四场,一年下来演出场次高达1200余场。”尽管当时的花儿演唱均由郭金霞一人完成,但清亮自然的曲风总能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驻足聆听。郭金霞在大量的演出中也奠定了演唱风格。
多方求艺 让花儿绽放异彩
2013年,郭金霞得到了银川市回民中学高级教师唐祥以及宁夏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存琴老师的悉心指导,在名家不断点拨下,郭金霞的花儿演唱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这让她喜出望外,对唱好花儿有了更大的信心。她还多次登门拜访花儿前辈李凤莲老师,请教花儿的咬字唱腔。郭金霞记得,在前往甘肃兰州参加当地的花儿歌会活动后,她感受到了甘肃、青海等地花儿歌手的实力,也刷新了对花儿的认知。她认为,花儿是中国一项传统民间艺术,一定要用传统的山歌唱法,部分歌手用意大利语或者美声唱法演绎花儿,那都不是真正的花儿。
开阔了眼界后,郭金霞在求艺的道路上更加坚信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要传承原汁原味的民间山花儿演唱风格。因此,每次遇见唱花儿的同行时,她都虚心请教,也会和一些民间歌手学习、交流,把自己融入到大山之中,和大家一起参加民间花儿歌会。
2016年至2020年,郭金霞先后参加了宁夏文联首期新文艺群体培训班学习;中国北方民歌那达慕暨北方民歌生态保护与传习交流;“中国民歌表演艺术中青年人才高级研修班”等培训学习。
经社会各界的不断支持、花儿前辈们的言传身教及郭金霞的不懈努力,她以优异成绩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铜奖,成长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以及银川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做好花儿文化保护与传承
随着时间的流逝,花儿艺术已经成为西北各省区交流往来的桥梁,并融入到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近年来,随着银川市和自治区文旅厅非遗保护中心的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弘扬,积极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郭金霞希望,在以后演唱和传播花儿艺术的过程中,能将民间艺术推向更高层次,积极履行山花儿非遗传承人的传习职责和义务,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传承与保护作出应有贡献。
目前,身为第三代传承人的郭金霞已经带出了第四代传承人:李学斌、高龙、马衍。李学斌通过线上线下网络平台直播传播花儿,收获了不少粉丝。马衍通过每晚在餐饮店兼职做花儿歌手,向不同群体的客人演唱花儿,不断磨炼提升自己的演唱技巧,并获得了第十八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歌手大赛铜奖。
新时代的花儿要唱出生活幸福,家乡变化。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遗余力传承弘扬传播民间文艺,延伸脚力和服务手臂,牵手公益助力帮扶,带领民艺人携手前行,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让民间文艺工作出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