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丝绫堆绣是在织物的基础上,采用浮雕、编织、刺绣、缝缀、堆贴、抽丝等多种工艺制作的装饰画。目前,该项技艺已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素梅是该项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丝绫堆绣丰富人生
“这些装饰画都是我和社区居民们做的,他们都是残疾人,这些作品能为他们带来一些收入。”在银川市兴庆区玉皇阁北街东方社区宁芳花园,身患残疾的吴素梅一直坚持教授居民制作各种装饰画。她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剪纸、刺绣、勾针、编织、丝绫堆绣、串珠6种手工作品,每次参加各种活动时,都会带上一些卖掉。虽然这些大大小小的活动,让吴素梅多了一些艰辛,但她乐在其中。
1996年,刚从银川制衣厂退休的吴素梅,在银川市残联的安排下参加了非遗技艺培训班,和大家一起学习剪纸、刺绣等技艺。“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参加各种培训班,培训项目包括丝绫堆绣、刺绣、剪纸、串珠、钻石画、水晶贴画等。”吴素梅说,其中,她最钟意丝绫堆绣。据她介绍,丝绫堆绣融合了刺绣、编织等多项技艺的精华。为精进自己的技艺,吴素梅一边学习、一边摸索着做些自己喜欢的东西,经常废寝忘食。
“你一个人待着也没意思,不如和我一起制作工艺品。”2008年6月,像往常一样准备去参加活动的吴素梅,在社区里看到同样腿脚不便的老人王桂芳时,向她发出了邀请。正是这句话,让吴素梅收获了第一批学生——东方社区的6名残疾人。“刚开始在家里学,慢慢人多了,就搬到社区里。”吴素梅说。搬到社区后,她的学生也增加到20多名,吴素梅也逐渐被大家知晓。
2010年,吴素梅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社区、残联、宁夏义工联、宁夏各职业技能学校教授手工技艺,并担任银川市残联举办的残疾人培训班授课讲师一职,培训50多名学员掌握丝绫堆绣等工艺流程及制作技巧。每年参与各种大、小培训班数次,培训人数最多一个班有100人,一年培训学员达到500多人。
现在,吴素梅的工作室除用于上课之外,还成立了展示室和直播间,大家会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直播,展示作品也教授丝绫堆绣技艺,以此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
巧手绘制精美图案
丝绫堆绣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时期的荆楚一带就有了雏形。每逢佳节,人们用五色的彩绸剪贴成花、鸟形,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上。唐朝时期,这项技艺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手工艺——“贴绢”和“堆绫”。到了清朝,丝绫堆绣更是被达官贵人所喜爱,制作出很多花鸟、人物作品,至今仍有流传。
“我制作的作品主要以花鸟、人物、景物、动物、植物为主,每件作品制作时间2天到5天不等。”吴素梅介绍,每件作品需要经过构图、绘制图案、选料、剪裁、填充、包布和粘贴等工序。其中,绘制图案是最难的,很多来学习的人在绘制图案时就犯难。为了让学员们更容易的学习丝绫堆绣技艺,吴素梅加入了立体元素,制作了一批立体的丝绫堆绣作品,受到大家的喜爱,也解决了学员们的难题。除此之外,吴素梅还用边角料,制作装饰品,可以挂在背包、钥匙上。
近年来,吴素梅制作了《熊猫戏竹》《富贵牡丹》《喜上梅梢》《萱花温馨》等代表作品,作品构图精致、配色华丽,呈现的花卉和景物栩栩如生,还有几件曾多次荣获全国工艺大奖。
今年,吴素梅运用丝绫堆绣技艺制作了两幅《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作品,飘扬的党旗代表了吴素梅敬党、爱党的心,党旗下的花卉,也显得活灵活现。“作为一名党员,我希望能多制作一些这样的作品,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吴素梅说,“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和传承这门手艺。”她很乐意教授大家丝绫堆绣的技艺,培养更多人,让他们从中受益,自强自立。
(马 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