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灵魂坚守与真情书写

——刘向忠散文集《天籁之音》阅读印象

赵炳庭

向忠的散文,视野开阔,题材丰富。他的文字朴实坦诚,真挚自然。擅长从细微之处见真知,生活中的琐事、杂事,他都能细细品味,有所感悟,并且诉诸笔端,在细微之处显示出独特的人生见解。

在向忠的散文中,故乡是深藏在内心的柔软。他关注的是西海固纯朴的土地、人情,以及生长在那里令他熟稔的各类植物。无论是自然之美,还是心灵感悟,一旦进入他的视域,总会散发出无穷的韵味——一粒砂砾,洞见世界,半瓣花中,道说人情。譬如,“天籁”一辑中,《白雪覆盖的大地》《桃花烂漫北象山》《清凉寺笔记》《北象山抒怀》《听到鸟鸣的快乐》等,这些平常的人事和景物,让他怦然心动,感怀不已。故乡是他内心的图腾,也是他所有梦想的地理背景。

在当下的散文创作领域,到乡村田园风光中去寻找宁静优美的诗意,或到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去寻找悠远的情思作品,不在少数,且大同小异。但向忠的散文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是因为他把饱含人性关怀的笔触伸向故土,用真诚淳朴的言辞诉说着城乡巨变之下的故土情怀、自然植物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心性。他的散文中有因乡村的凋敝而引发的对城市文明的反思,但更多的是表达对正在逝去的乡土深沉的爱。他是乡村的真诚守望者,他的散文中充满了让人读后无法释怀的宁静、无奈而感伤的诗意。譬如,《与五月的乡村擦肩而过》,除了对乡村自然景观的描写,面对乡村无可挽回的破败,使他深刻体会到,让古老的乡村内蕴了现代城市和新农村无法具备的复杂文化意蕴和忧伤气氛。于是,他发出深深的忧虑和感伤:“如今,这一切离我越来越远,我的生命也愈来愈荒芜。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城周围大片的土地被切割、利用、占有、闲置,土地越来越少,庄稼也越来越少……”

亲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情感是散文的血脉。“岁月”一辑中,《父亲的病》《回老家看望母亲》《柴火》等篇目,字字关情,句句含情。作者以温润的笔调,抒写了乡情、亲情、友情对自己“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在许多细小和温暖的细节里,透出了乡情、亲情、友情的温暖与珍贵。

在“岁月”一辑中,有几则短文是向忠与文学杂志编辑往来的书信,探讨文学的话题,在书信中俯拾皆是。譬如,《〈六盘山〉以及与〈六盘山〉有关的一些人》《秋天的伤痛》,其中有些篇目属于回忆性散文,作者以精致的文字记录他与诸多文学编辑的交往过程及细节,讲述他点点滴滴的心得与感悟。使读者分享到其中的温暖、愉悦、智慧和气场,甚至洞见生活中那些潜藏的诗意。向忠认为世上有一些交情是物质层面或者是社会学层面,还有一些交情则来自心灵层面。所谓见字如面。其中,最令我动容的是《只有香如故——怀念李成福先生》和《秋天的怀念——忆朱世忠先生》,在《只有香如故——怀念李成福先生》一文中,作者回顾了他与李成福先生的交往过程,他钦敬李成福先生的情怀风骨、书香雅韵、襟怀与气度,他曾受益于先生在文学创作中的引导和鼓励,他感恩这位提掖过他的良师益友。在先生病重期间,他曾登门探望。先生弥留之际,他握着先生的手,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这种原汁原味的纯真友谊,是未作修饰的真情流露。那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胸怀,那种人生交契无老少的论心相知,那种心轻万事如鸿毛的洒脱率真,都在这些交往中以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读向忠的散文,有时光慢下来的感觉,作者一直在缓慢行走,深切凝视。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缕风,都被赋予诗性,显得天真烂漫。他力图挖掘本土风物、民俗文化元素,让古老遗存突出历史洞见或哲理思考。譬如,“渐行渐远的故园”一辑里写到的《村庄里的窖》《瓦房》《风匣》《土炕》《面柜》《架子车》等,这些闪烁着烟火气息的人居及物什,使人一下回到了农耕时代。农耕文明的质朴淳厚,一点一滴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充满了岁月的质感。

《面柜》连通着几代人的情感记忆,有作者对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真情回顾,有母亲对邻里乐善好施的义举,有对母亲为生计操劳的细致描摹。故事和叙述更有情感张力,更加细腻和唯美。《架子车》中,作者采用的是回溯性的情感叙述视角,写作者少年时在生产队劳动稍不留神,架子车从路边滚下近3米高的地埂,而父亲并没有责罚他,因为父爱没有丝毫居高临下、耳提面命的成分,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一切,经过他特有的诗性笔触打磨,无一不闪烁着岁月的光亮。

“行走”一辑,是作者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拜访名胜古迹之后的游记散文。向忠的游记散文从野荷谷出发,游历旅顺军港、星海湾广场、蓬莱阁、崂山……甚至国门之外的俄罗斯。他游走山水、村寨、都市而行笔,从风物、人情、世故这些细微里打捞出生活的情趣。沿途的风物人情,都在他的笔录中得以鲜活呈现。通过阅读我们就会发现,在他的游记散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奇思妙想,以及画龙点睛般充满思辨色彩的哲语。《初见大海》一文,作者沉浸于对大海的观赏中,给人以思接千载、气魄浩大之感。“就要见到大海了,我心里翻腾着层层波浪,不知道我的身心将遭受怎样的洗礼、滋润和震动……”这不是一次肤浅旅游之后产生的想象式表达,这种文化质感因作者生活的落差有时甚至会略带一点残缺之美。

一个作家,从文学的自发转入到文学的自觉,必须经历时间霜色的浸润。向忠的文字背后,是故园质朴的乡土,是广泛的阅读积累,前者给了他朴实、真诚,后者淬炼了他丰厚的学养和写作潜能。而海量的阅读,给他提供了许多参照与背景,使得他像庖丁解牛,深中肯綮,像老吏断狱,明察秋毫。他将世界文学巨匠带入他的阅读视野,让他的文字因为汲取了丰富养分而变得血肉丰满、更具张力。

向忠是一个善于读书的人,他的部分散文是在写作过程中对他影响甚远的作家极其作品的阅读笔记、随笔等,譬如,《读书偶拾》一文中,他写道:“袁鹰的散文《灯下白头人》看似平淡、朴实、娓娓而谈,实则蕴含着作者历经几十年风霜雨雪、酸甜苦辣,为人为文之道的心血结晶和‘难得清醒’的高境界的不懈追求。”向忠对文本的解读和体悟,源于他的生活经历与阅读经验的融合。

写作就是用心血去熬文字的苦活累活。向忠的许多散文,融化在他对人生况味的体认和生命经验的感悟中,笔触干脆,处处隐现哲思之火。包括对人生的思考,对个人情感、社会现实、生活状况、以及精神层面的敏锐关注和细腻捕捉。譬如,《两位老人》《几头驴的遭遇》《斧子的隐痛》等,读来深感情味悠长,字里行间不乏理性思辨的色彩。

在友人、文学同道者的眼中,身材瘦削的向忠,气质儒雅,说起话来轻柔敦厚,是个书生味很浓的人。向忠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样,质朴中内含明慧,厚实中透着灵气。散文讲究语言文字,是一种需要静心品赏的文体。向忠的散文创作既有生活温度,也有思想高度和人性深度,表现出了一位优秀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他的每一篇散文都在努力打开一个精神空间,最让我欣赏的,是他善于从生活的积淀中,捕捉日常生活场景的各种细节,所写文字叙事真切、情理相生,精到别致、生动鲜活,有很强的亲和力和现场感。当然,向忠散文深层的魅力主要还是来自于他用文字构建的灵魂宇宙。这正是向忠散文的特质和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固原市西吉县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理事)

--> 2021-12-09 ——刘向忠散文集《天籁之音》阅读印象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40097.html 1 灵魂坚守与真情书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