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1965年,三十三团分来了一批北京知识青年,这群生龙活虎的男女知青,既给农场带来了活力,也对农场管理工作带来挑战。王炳功作为团长,满腔热情把北京知青安排到农场刚建的新营房里居住,也领他们去看了当年老军工居住的“地窝子”,听一听老师长刘奇功在三五九旅南泥湾开荒的故事。这些年轻人很受感动,慢慢在暖泉农场安下心,从手握锹把挖土开始,到使用小车拉土运肥,各种农活渐渐学会。在生产劳动中,难免百密一疏发生意外。据北京知青程思樵回忆:“在二连冬季挖沟会战中,兽医站的战友康学禄回连队,本来没他的事,却主动要求上工地干活。由于天寒地冻,冻土层很厚没法挖,只好用炸药炸。没想到就是这一炸,飞上天的冻土块落在康学禄的头上,造成他颅内出血,不到3个小时就离开了人世。为此,农场召开了追悼大会,团长王炳功为他扶灵,把他下葬于东干渠的高地上。”一位知青突遇不幸,王炳功组织全力抢救,最终不治身亡。作为领导,发生这样的不幸,痛惜与自责萦绕于心。他作为长辈、领导为死者扶灵,就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既表达了对知青康学禄为农垦事业意外牺牲的沉痛哀悼,也体现他对农场干部职工,特别是上山下乡北京知青的高度尊重和关爱。
长山头建场,职工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从各农场抽调到长山头的几十名干部职工,二是陈麻井公社整体移交的农民;三是1980年固海扬水工程竣工后转移到农场的1200名临时工。除原陈麻井公社的农民有自己的住房外,其余1000多人住的都是帐篷和地窝子。饮用的是浑浊的同心扬水干渠的黄河水和含氟量较高的机井水。身为农场筹建领导小组负责人的王炳功,在抓农场建设和生产的同时,没有忘记广大拓荒者的疾苦,多次向上级反映。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学智和农垦局局长刘寅夏曾两次下场来,听取农场职工的呼声和意见。1979年8月,又专程到长山头考察,落实了从米钵山的小洪沟铺设管道将山泉水引到各生产队,半年多的施工,铺设了总长40多公里的引水管线,使农场职工喝上了甘甜的山泉水。农场经过了3年的努力,自建两座砖窑制砖瓦,建起了25栋共250间砖木结构的住房,使近2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拓荒者住进了新房。
为了使2000多名临时工转为正式工,王炳功和刘寅夏多次向自治区领导反映请示。李学智也在一次赴京开会时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汇报,请求国务院给予支持。国家劳动总局根据指示,委派专人赴宁夏长山头调查,他们被长山头2000多职工冒着狂风大雪修渠挖沟、平田整地的劳动场景所感动。1983年终于破例批准长山头农场2200多名符合条件的临时工转为正式工。从而凝聚了人心,稳定了垦荒队伍,加快了农场的建设和发展。
忠诚党的事业、关心群众生活是王炳功一生为官做人的真实写照。
刚来宁夏担任农场党委书记兼场长的王炳功,全家分到了两间里外屋的土坯房,当他听到一名职工结婚找不到房子时,二话没说,将外间腾给了那位职工做结婚用房。自己一家4口吃住在里间。20世纪70年代后期组织决定给时任农垦局副局长的王炳功涨一级工资。他婉言谢绝,并让给了低工资的其他同志。甚至在退休问题上,王炳功凭着资历是可以延后几年的,但在卸任长山头农场筹建工作之后,他就以身体原因提出提前退休的申请,想把位置留给正逢改革开放、年富力强的同志去施展抱负。他所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整个农垦事业的后续发展问题。
王炳功一生为党和人民任劳任怨地工作了近50个春秋。他在宁夏垦荒造田事业上付出了20多年的心血和汗水。他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形象,是暖泉农场、长山头农场乃至宁夏农垦干部职工心目中的好干部,也是子女心目中威严崇高的好父亲。王炳功从浙江带队支宁来的时候,组织上曾经叮嘱他“要安心边疆、扎根边疆、建设好边疆!”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可以毫无愧疚地对世人说自己不仅已经做到,并且做到了极致。在他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的家风熏陶下,他的4个子女,有3个在农垦系统继承父辈的事业,并在不同岗位上成长为带头人。他的长子王树林成了第九任农垦局党委书记、局长。正因为有了他这样正能量的榜样,才能使子女个个成才,人人优秀。这在当年浙江支宁大军中也堪称美谈。王炳功真正做到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1988年王炳功因病在银川去世,终年68岁。后人将会铭记王炳功为宁夏农垦事业所作的贡献。
(吴金遨 马晓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