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余里人:支宁建设 无怨无悔(四)

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余里人:听力不好已经有50多年了,那时候工作特别拼命,当时要出农场的五年规划,没有打字机,全是手刻蜡板,然后油印,连写带刻蜡板、再印出来用了七天六夜,这份工作别人代替不了,只有自己坚持,工作完成后大病一场,听力就不行了。后来还有人告诉我,是青霉素和连霉素混合使用造成的,听力下降对我的打击很大,很是灰心了一段时间。

1965年,宁夏农垦改为农建十三师,农垦职工也变成了军垦战士。大批北京、天津的知青来到这里,因为条件艰苦,有些人不长时间又跑回北京,开始上访,国家有关部门派出干部,动员这些北京知青返回宁夏,这时候的余里人已被抽调到师下属的一个团政治处,上级领导又指派他到北京,承担劝返上访青年返宁的任务。到北京后,每天挨家挨户做知青的思想工作,耐心劝导,50多天后,终于把大多数上访的北京知青接回宁夏。因北京知青多数在平吉堡农场,很多知青在他苦口婆心的劝导下对他产生了信任感,余里人又被调到了平吉堡农场。

北上接知青的工作他完成的很圆满,但那次的北上让他的生活很不圆满。在北京50多天的劝导中,他与远道来宁探望他的母亲错失了难得的见面机会。为了母亲那次来宁夏,他用尽了心思。

余里人:我母亲不识字,口音也比较重,只能听懂老家话,我怕她路上碰到困难不好办,就提前写了个胸牌先寄回老家,胸牌上写明需要坐什么车,哪里转车,终点是哪里。母亲就是靠着这个牌子,在路人的帮助下来到宁夏,不巧的是,我要离开银川时母亲已经上路了。我接到的这个任务根本没有推迟和换人的可能,时间太久了,母亲也等不住,又回了老家,真的太遗憾了。

刘云香:他去北京接知青返回时我生孩子才刚刚21天,还没出月子,没办法,他放下我们母子就去了北京。我婆婆从老家来看儿子,住了40天,没见到儿子的面,只好又戴着牌子回了老家。

浙江支宁青年先后来了几批,共9万多人。当年这些优秀青年满怀激情来到宁夏,但后来大部分人又重返家乡。来时正赶上低标准时期,宁夏的生活条件比浙江差很多,饥饿让他们放弃了坚持。浙江省后来还为此出台了专门的政策,对重返家乡的支宁青年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安排,户口、工作全部得到落实。

这时候余里人老家的公社也给他发来电报,希望他重回浙江,并承诺给安排工作。他谢绝了老家的诚意,坚定的留在了这里。

余里人:1962年,农场派给我一项任务,就是护送浙江省德清县两名支宁青年重回老家后留下的孩子,我走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小余这次送人肯定不会再回来了。可我把他们送回老家后又返回了宁夏,我一回到农场,大家都特别的吃惊。其实我对老家也是很留恋的,毕竟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而且老家的生活比宁夏强得多,但我总在想,当年报名来宁夏时我向组织上做过保证,就是支援大西北,争当先进、不当逃兵。

1960年5月,刚满18岁的余里人满怀激情从美丽的千岛湖老家出发,来到很远很贫穷的宁夏,在这片土地上扎根60多年,将建设祖国的一腔热情播撒在这里。在亘古荒滩上,同所有垦荒者一起,用激情和汗水,开垦出一片片粮丰果繁的沃土田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1985年,43岁的余里人被提拔到农垦局工会主席的位置上又干了18年,在这个位置上,他除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上。最大的付出是帮助职工发展自营经济,引导职工养殖、开荒,改善职工的生活。余里人说:“职工生活改善了,收入增加了,这是我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也是最让我感到安心和骄傲的事情。”

1988年、1993年,余里人先后两次出席中国工会全国代表大会,1998年,被全国总工会评为优秀工会工作者。

今年79岁的余里人说:人生的道路上,衷心地感谢党的培养和教育,感谢宁夏这片充满发展潜力的热土,还应该感谢我岳父岳母,感谢我的妻子,是他们的支持坚定了我扎根宁夏的信心,让我有了无怨无悔的青春岁月和现在。

(蔺银生 马君武 王旭阳 整理)

--> 2021-12-06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39782.html 1 余里人:支宁建设 无怨无悔(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