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 瑞
“同学们,请大家准备好,现在一起来听写《四季之美》中的生字、词语……”11月30日上午9时,在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五年级(2)班教室内,语文老师马晓玉正在进行词语听写环节。
记者看到,除了与教室内的学生进行互动外,马晓玉的目光还不时关注着挂在墙面一侧的智能电视。原来,她正借助电子设备同时为中宁县宽口井小学的学生进行在线教学。
“我们两所学校配备了交互式一体机和课堂直播系统,通过手机投屏功能即可实现双方学生出现在同一画面中,及时对学生出现的书写错误进行纠正。”马晓玉告诉记者,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营造了精彩纷呈的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还增加了信息渠道和课堂教学容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
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只是全区开展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教学活动的一个缩影。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21年,自治区政协将“提升创新素养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作为专题协商会议题之一,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议政。
“3月下旬开始,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及专家学者,分两组赴银川、石嘴山、固原三市围绕我区中小学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素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自治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李元凤告诉记者。6月,自治区政协召开“提升创新素养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专题协商会,与会人员听取协商报告说明,围绕创新素养教育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理念转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并提出意见、建议。
随后,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一份高质量的协商成果——《提升创新素养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协商报告》(以下简称《协商报告》)报送至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得到了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的批示:这份报告肯定了成绩、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建议,体现了协商的成果。请相关部门认真研究采纳。
《协商报告》中指出,近几年,我区中小学创新素养教育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数字资源开展教学逐步成为常态,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但与此同时,技术融合如何推动创新素养教育深度融入课堂还有待深化。建议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对市、县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校的指导,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主要手段推动创新素养教育更快更好发展。依托区内外师范院校开展理论研究,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后如何助力创新素养教育、助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建立交流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名校、名师作用帮助更多教师掌握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将创新素养元素融入课堂的教学技巧与方法的运用,助推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均衡化。
作为牵头办理单位,自治区教育厅高度重视,专门组织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协商报告》有关措施,积极采纳吸收报告中“加强顶层设计”“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加快实现均衡化发展”等建议,并于11月将办理情况向自治区党委督查室和自治区政协办公厅进行了书面报送。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自治区政协专题协商议题及计划安排,专门研究制定《自治区办公室关于2021年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创新素养教育活动的通知》,密切与自治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沟通联系,将协商内容融入创新素养教育改革的各环节,边协商边推进。”自治区教育厅基教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加强顶层设计方面,该厅建立“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推进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教育教学进行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组织师生开展问题导学、小组互学、技术助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初步实现从单向到互动、从平面到立体、从传统到智能的变化。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