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民间器乐代表性传承人安宇歌: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好声音

精美的手工制作口弦。 (除署名外图片由本人提供)

安宇歌在宁夏艺术职业学院课堂上介绍口弦知识。 新华网

安宇歌在精心打磨口弦。

精美的口弦。

本报记者 束 蓉

“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

史料记载,我国的口弦艺术发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自汉代金属口簧出现以来,口弦艺术在音域调式、艺术表达等方面有着巨大的进步,由此形成了“南竹北铁”的演奏和制作传统。2018年,口弦第四代传承人安宇歌被认定为国家级民间器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十几岁掌握口弦弹奏技巧

口弦的音调柔美深沉,节奏多变,或如枝头鸟雀欢乐明快的啼叫声;或如雨后的廊檐滴水;或如驼铃在旅途叮咚作响。

“宁夏口弦不仅兼容南北,同时与丝绸之路上的口弦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在世界口弦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安宇歌手抚口弦上的精致丝穗说,“我出生于艺术世家,母亲安妮曾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上世纪5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母亲响应党的号召,志愿到大西北艰苦创业……”安妮在宁夏歌舞团工作几十年,期间,她致力于宁夏民间艺术“花儿”民歌、口弦的挖掘与传承。安宇歌5岁开始接触口弦,深受母亲的感染,十几岁时已基本掌握了竹口弦、铁口弦的弹奏技巧,也学习了口弦制作技艺。随后采风期间,她和母亲向吴忠市、西吉县、海原县一带的农村妇女们学习口弦,掌握了更多的传统口弦令曲。

近年来,安宇歌主要致力于口弦弹奏、制作、研究和传承工作。在保持民间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制作了多种形状、材质的口弦,获得三项国家级专利、三项版权,并建立了口弦展示厅,还编著出版了相关书籍。

潜心摸索创新口弦样式

口弦是中国传统乐器中体积最小的乐器之一,用薄竹片或金属制作而成,头小尾大,像一只鸟。颈部削出舌簧,两端钻眼穿线,扯动线绳,舌簧震动发出颤音。放在唇间利用口中的气流使颤音发生变化,便有了曲调。据记者了解,口弦在西北地区的农村回族妇女中颇受喜爱,农闲时,做针线纳鞋底的间隙,弹一阵子,既可消忧愁,也可表心情。

据安宇歌介绍,从1986年起,她便全身心投入到演奏口弦之中。经过多年的摸索钻研,她将传统的口弦制作进行了多项创新,让口弦本身更加美观、便于演奏,还整理出一些面临失传的曲谱。在传统口弦的基础上,安宇歌又发明了一种组合式口弦。组合式口弦在原有口弦的基础上加了琴体,既保持了原有口弦的特点,又使口弦在演奏时的音色更优美,且演奏时的音量明显增大。由于琴体的引入,使口弦的结构和造型趋于完美,既可作为乐器,又可作为民族特色工艺品。如今,组合式口弦琴已经获得国家专利。

在安宇歌的影响下,儿子李旭也从小表现出对口弦的兴趣,14岁时基本掌握了制作口弦的技艺。2019年应中科院委托,他们承担复制了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纯骨质口弦琴(琴身厚度只有0.8毫米),突破了宁夏金属口弦的调音与表面防锈处理难题。

让中国好声音传得更远

口弦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研究价值,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现代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口弦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渐渐无人问津。早年得口弦资料严重流失,如今能够熟练演奏回族口弦的人越来越少。为了进一步保护传承这一传统回族民间乐器,安宇歌做出了很多努力。

2004年,中央电视台邀请安宇歌参加了第一期《民歌中国》演出,接着她又受邀参加央视《民歌故事》中“口弦的故事”单元录制。2012年,安宇歌先后赴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太平洋岛国的毛里求斯、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柬埔寨首都金边、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等参加了世界口弦琴展等文化交流活动。安宇歌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国际舞台及全国各地进行口弦的演奏和展示活动,向国内外展示了口弦艺术,被誉为“口弦皇后”。她还在宁夏本地积极开展口弦传承工作,曾在宁夏艺术职业学院举办的文化部培训班上,给全区民间乐器传承人培训口弦技艺。同时还在宁夏的多所中小学教授口弦技艺,只为让非遗走进课堂,让更多人了解口弦。

2016年,安宇歌与儿子李旭发起成立了“回响民间器乐工作室”,自工作室成立以来,作为宁夏民间器乐的一个窗口,发挥着对外宣传的重要作用。2019年6月接待了“海外红烛故乡行”宁夏“非遗”文化之旅活动的数十个国家海外华文学校的校长;同年11月,法国世界级音乐大师光临工作室,和安宇歌进行了深度交流。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宣传力度的逐年加强,口弦也成为区内外不少年轻人喜爱的装饰品。“虽然我已退休,但保护传承民间优秀艺术的责任没有终止。”安宇歌说。

--> 2021-11-12 民间器乐代表性传承人安宇歌: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38983.html 1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好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