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燕 束 蓉
多举措拉高政协标杆
“重要工作主动报告,重大事项及时反映,重要议题及时沟通。”红寺堡区政协主席蔺保飞介绍,红寺堡区政协以加强党的领导凝聚人心,以思想政治引领凝聚共识,以真心真情凝聚力量,推动政协履职与红寺堡区委中心工作紧密对接,同频共振,做到“区委有号召,政协有行动”。
将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穿于“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新时代 新使命 新样子”等主题学习教育和履职活动全过程。形成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引领,以主席会议集体学习、常委会学习讲座、机关领导干部学习会、委员培训学习、委员座谈学习和机关干部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制度体系。将围绕协商议题开展学习列入协商活动议程,通过学习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实现协商议政、接受教育、统一思想的有机融合。
加强对各党派团体参加政协共同性事务的协商,做到提案重点督办、发言重点安排、建议重点报送。建立委员联系界别新渠道,主动加强与界别群众的联系,积极反映民意。开设“委员大讲堂”,组织委员在各界群众中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阐释党的决策部署。围绕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推进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注重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团结联谊,推动构建亲清型政商关系。加强与外地红寺堡人的联系交往,关切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协助破解发展难题。
构建“给力政协”
多类型探索履职载体
红寺堡区政协把服务大局作为协商议政的主攻方向,着力构建起以红寺堡区委坚强领导、政府大力支持、政协积极搭台、各界协同配合为框架的协商民主新格局。围绕“实”字,开展精品化调研、精准化协商、精细化督办,确保协商成果转化落地。
围绕脱贫攻坚产业培育、社会治理等议题,提交提案790件、大会发言材料287份、提出建议1000余条。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重要议题开展常委会专题协商15次。
围绕红寺堡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商建言活动96次,提出意见建议523条。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开展跟踪性调研。紧扣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黄花菜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等议题开展前瞻性调研,形成多篇重要协商成果。
推动红寺堡区委和政府主要领导督办重点提案20余次。积极拓宽履职成果转化落实渠道,联动完成自治区政协和吴忠市政协安排的16个调研课题。通过重点提案督办、联动调研视察等形式,协调自治区政协、吴忠市政协领导到红寺堡调研12次,有力推动土地盐渍化、大班额、大校额、防洪体系缺失等重大问题的有效解决。
这些履职成效,是对“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也是红寺堡区政协从“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什么效果”转变的生动体现。
展示“智力政协”
多渠道增进团结共事
红寺堡区政协通过建立规范的协商成果办理、落实和反馈机制,组织党政职能部门与委员互动交流,选派委员参加红寺堡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各类专题会议等,促进委员智慧转化为决策参考,促进委员知情明政,协商有的放矢。
积极助推红寺堡区委和政府文化兴区战略,赠送图书和科普资料1.2万余册,推进政协文史资料的内容系列化、编纂精品化、成果品牌化,编纂完成了《红寺堡人》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史资料,彰显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独特作用。
坚持树立“不一般的建言、不建一般的言”的理念,以“引智”为突破口,开展三级联动协商,采取选题引导、会前调研等方式,让委员掌握第一手资料,多提高质量提案,多提有深度的建议。围绕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家庭养殖业发展、全域旅游等议题开展“科研式”调研,充分论证分析,采纳专家意见建议,形成了多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组织委员和专家对全国黄花菜产业发展现状和我区发展优势进行全面梳理,搜集大量信息和数据,通过深入科学的分析研判,提出了红寺堡区黄花菜产业发展前景规划的建议;及时研究补齐政策短板,筹集资金4400余万元,实施了扶持大户、托盘补贴、晾晒场建设、冷链设施搭建等实实在在的措施。
呈现“活力政协”
多形式开展协商议政
红寺堡区政协始终坚持人民政协的人民性,正确理解“为谁履职、为谁尽责、为谁服务”,以“扩面”和“提效”为重点,注重组织化和个体化、经常性和突击性、集中式和分散式相结合,不断提高民主监督的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化水平,切实发挥民主监督工作的独特作用。
健全完善提案选题、审查、办理、成果转化、考核评估五项机制,实现提案工作由单维度、封闭式“你提、我交、他办”向“全程、多方、开放”模式转变。5年来,共收到委员以提案形式提出的监督性意见、建议434件,经审查立案228件,其中重点提案40件。目前所有提案均已办结,委员满意率较高。
调研视察坚持以“专、精、深”为目标,打破界别和区域限制,实行“条条”结合、“条块”配合,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提高协商监督视察效果。坚持既看“示范点”,也看“原生态”,既听部门怎么讲,也听群众怎么说,既听肯定意见,也听不同声音,脚踏实地深入开展调研视察,集聚真知灼见,贡献智慧力量。
同时,积极发挥政协委员联系广泛的优势,引导委员多听群众“心里话”,多看群众“身边事”,多算群众“生活账”。加强委员监督履职培训与管理,使委员“会监督、善监督、敢监督”,促进政协民主监督工作扩面增效。坚持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专题座谈等方式问计于民,赢得群众广泛理解和支持。
打造“务实政协”
多路径提升履职能力
“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组织引导广大委员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贴近群众、贴近实践、深入调研。”红寺堡区政协秘书长张铁介绍,红寺堡区政协机关坚持“创新、务实、高效”的工作原则,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推进履职能力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5年来出台、修订完善了《全体会议工作规则》《常务委员会工作规则》《主席会议工作规则》等20多项规章制度,制定委员退出和暂停履职管理办法,建立委员评价激励制度,完善专委会联系界别、界别联系委员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内容科学、配套完善、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扎实推进机关“强龙工程”,深入开展文明机关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努力营造政治坚定、团结务实、勤奋敬业、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和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红寺堡区政协委员累计捐款捐物150余万元。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沉下身、入农户、解民忧、助攻坚,千方百计解决了一些群众关心的实际困难。政协还积极搭台,组织经济界别、工商联界别委员参与“百企帮百村”等活动,捐款捐物200余万元。
回顾5年来的履职实践,蔺保飞表示,做好政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协性质定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发扬民主,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紧扣红寺堡区中心工作建言资政、献计出力。坚持人民立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政协工作常做常新。
(本版图片由红寺堡区政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