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儿”是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山歌,是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63岁的王德勤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山花儿传承人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坚持演唱至今,多次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各类奖项。近日,记者来到吴忠市山花儿传承基地,听王德勤讲述自己与山花儿之间的缘分。
扎根民间的“山花儿”
绽放光彩
说起“山花儿”,王德勤就有说不完的话。“山花儿”是广泛流传于甘、青、宁、新等多个省区,并使用当地方言演唱的民间艺术。而宁夏“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是广泛传唱于固原、海原及同心一带的一种地域性民歌。
早期的“山花儿”靠人们口口相传,在日常生活中,农村人闲暇之余总会漫上几句“山花儿”,每逢节日也会聚到一起,三三两两来一首“山花儿”歌咏比赛,氛围浓厚。上世纪60年代,“山花儿”被正式搬上了舞台,也因此诞生了一批“山花儿”非遗传承人。“我20岁开始接触‘山花儿’,是自治区第二批‘山花儿’非遗传承人。”王德勤说,自己刚接触“山花儿”时,正处在保护挖掘时期。一方面,老一辈“山花儿”歌手在不断收集流传下来的经典曲目;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活动、比赛,一批新的“山花儿”歌手被挖掘出来。
“1984年,我参与录制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中36首‘山花儿’。”王德勤说,那时候一天要录制三四首,她和很多民间歌手,晚上练习“山花儿”曲目,白天参与录制。“那一次录制让我更加了解山花儿民间歌曲的时代价值,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王德勤感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收录了400余首民间曲目,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财富。
为传统文化融入更多时代元素
“我母亲是音乐老师,从小耳濡目染我也爱上了音乐。”王德勤说,她从小就喜欢唱歌,小学时加入了校合唱队。1980年,宁夏第一届“山花儿”演唱会在吴忠举办,王德勤参加了演出。“表演结束后,安妮老师找到了我,让我跟她学习唱‘山花儿’。”王德勤说。
“安老师让我学‘山花儿’,却从没让我练过发声,而是让我直奔声音的制高点、最高音。”王德勤说,宁夏文化馆的非遗传承人安妮既擅长弹口弦,也擅长“山花儿”演唱,是自己的引路人。她认定王德勤“嗓子野得很,适合唱山花儿民歌”,常常给王德勤传授“山花儿”的演唱技巧,并将口弦技艺也一并传授给她。30多年来,王德勤在参加比赛、演出时,既唱“山花儿”,也学弹口弦,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渐渐成为宁夏“山花儿”名人之一。“现在,我也尝试在‘山花儿’演唱里融入葫芦丝、泥哇呜等民族乐器,让‘山花儿’更有创新。”王德勤说。
现在,63岁的王德勤硕果累累,2010年,她在西部13省区民歌(花儿)大赛中,获得宁夏赛区的金奖和13省赛区的银奖;在有全国近40个民族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赛的活动中,王德勤演唱的回族宴席曲《父母好比江河水》获得铜奖,还获得“优秀传承人奖”。2018年,她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山花儿)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荣获宁夏第九届文学艺术奖表演类二等奖;2020年被授予宁夏“塞上文化名家”称号;同年,还获得西部13省区民歌(花儿)邀请赛金奖。
让“山花儿”唱响五湖四海
“拔了个麦子拔胡麻呀,手痛这呀,我咋地拔了个下吔,有心给我小妹妹搂两把呀,又怕了呀是外旁人的笑哟……”在采访中,王德勤现场为记者演唱了《拔了麦子拔胡麻》中的一段,她的演唱流畅而细腻,不经意间将听众带入了田间地头拔胡麻的场景中,令人回味无穷。
王德勤说,宁夏“山花儿”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曲调直白、衬词、衬句、拖腔、颤音、滑音相对较少,在《拔了麦子拔胡麻》中,尤为突出。它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兼收并蓄,想唱什么就唱什么,表现内容非常广泛。而且,很多“山花儿”中的代表作没有引子,直接叙事、抒情。尤其在讲述男女爱情中,或真挚热烈、或哀伤悲痛、或委婉含蓄、或率真直露;在描绘人民生活时,融入方言、民俗、经济、政治等内容,留下了各个时期人们的心声;在演绎历史或传说故事时,赞扬美好,鞭挞丑恶,具有很强的教益。
近年来,王德勤应邀给青铜峡市文工团的演员们教唱“山花儿”,让一些青年演员喜欢上了“山花儿”。现在跟王德勤学习“山花儿”的学生有50多人,其中有4人已经是市级非遗传承人。
与此同时,王德勤作为吴忠市文化馆艺术幼儿园园长,尝试在幼儿园中开设“山花儿”音乐课程,让“山花儿”开花结果。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演唱‘山花儿’,让这项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来展现我们宁夏的民间艺术。”王德勤说。
(马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