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转战农垦四十余年的老军工(一)

柳登旺 口述

口述人简介:柳登旺,汉族,1931年出生,陕西靖边县人,中共党员,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警备三旅八团入伍。参加革命工作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边部队、西北独立第一师和农建一师战士、班长、管理排长,宁夏国营前进农场政治处助理员、党委办公室主任,国营前进第三农场副场长,农建十三师三团生产股长、农五师三十四团副参谋长,前进农场党委书记、场长,1978年至1988年,先后任宁夏农垦局副局长、局长、党委书记。曾先后被选为自治区第四、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自治区第五届政协委员,自治区第六届党委委员。1998年离休。

我是陕西靖边县东坑毛团村人,1946年在边区参军,1956年入党,15岁那年参加陕甘宁边区贺晋年领导的警备三旅八团。解放战争打响后,部队先是为保卫边区和国民党胡宗南、马鸿逵部队打游击,后来随着十九兵团参加解放宁夏的战斗。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在同心、韦州、下马关一带参与剿匪斗争。

从军垦到农垦

1952年剿匪任务完成后,全国转业有四个师,我们这个部队就彻底转业了。当时三个团建制都在,不打仗了,中央对部队有三条规定:剿匪、学习、生产。转成农业建设师就是开荒种地。由战斗队变成了生产队。部队一路风餐露宿,经过枣园、广武、大坝、宁朔(今青铜峡、永宁),用了7天时间徒步到达金贵。在金贵停留了3个月,帮助当地挖了一条排水沟,随后又转战永宁整修唐徕渠,1952年8月1日正式进驻西大滩。

部队开到前进农场,扎的全是帐篷。开始平田整地、挖沟修渠、建筑房屋。那时,西大滩一片荒凉。29.98万亩土地,没有一条渠沟,没有一块田。到1955年,我们大约开了4万亩荒地。

把全师6007人三个团全部转成开荒种地的队伍。一团改成了前进一场,二团改成了前进二场,三团改成了前进三场。后来由军垦又转为国营农垦,把三个农场合了,分分合合成了今天的模样。

当时的师长王世杰,后来宁夏、甘肃合并一个省后,他是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我在部队当过班长、排长,到农建师当过工长即后勤部门的负责人,相当于现在的供销部部长。之后在农场党委办公室当过主任,后来在前进农场任副场长、场长(兼党委书记)。1978年到农垦局任副局长,1982年任局长。

我们军垦时的部队,底子是陕甘宁边区老八团的、马鸿宾八十一军起义来的、十九兵团调入的,还有宁夏当地保安大队这四部分人组成。到了1955年,两省合并,这里留了1700多人,到甘肃4000多人。因为那时宁夏属于甘肃管,大部分人都调到甘肃建新农场去了。剩下的1700多人,除了前进一二三场之外,又办了暖泉、连湖、巴浪湖农场。1950年建设的灵武农场,也是由我们军垦时派去的一部分人员创办起来的。

我在农垦43年,除了搞农业之外,还办了银川糖厂、西干渠水管处、农垦工程处、沙湖旅游业。如今农垦的变化大了,从起初的前进三个场、平吉堡、黄羊滩、玉泉营、灵武三场(农场、园艺场、林场)7个增加到15个农场。农垦处级单位总共24个,农垦经济在宁夏人民生活中占了一定比重,像食糖、牛奶、啤酒、粮油肉,首府银川人可能体会更深一些。

当年西大滩垦荒种地非常艰苦。田无一寸,地无一亩,就是一个白僵盐碱地。那时候住的是帐篷,睡的是地铺,吃饭在露天,“三捆麦柴一个窝,两土疙瘩一口锅。”刮风下雨,都在外边(指帐篷里)。整整3年,到1955年才把房子盖起来。我那时负责供销,木料都是从青海、兰州买的,没有车拉,都从水上运输。我们曾经坐船跟水上运输的人待了六天六夜。白天在黄河边往下发,晚上才靠岸休息。那时火车从东北只通到兰州。

(吴金遨 马晓虎 整理)

--> 2021-09-27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37357.html 1 转战农垦四十余年的老军工(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