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梅曙光坚持深山育苗的事迹受到过农林科学院的表彰。重要的是,华北落叶松的育苗工作在他的精心努力下取得了成功。从1967年开始,华北落叶松先在泾源县试种,效果很好,随后一发不可收拾,从泾源到西吉、从固原到隆德、从海原到同心,华北落叶松种植范围逐年扩大,这个新的树种也从六盘山走到南华山、从月亮山到贺兰山阿拉善左旗的哈拉乌山沟,从二龙河到火石寨。一路走一路绿,一路走一片林,面积逐年增长、树木郁郁葱葱。讲起逐年增长这件事,梅曙光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梅曙光:华北落叶松在大面积推广时已经到了文革时期,当时苗子育成了,种树找不到人了。在西吉火石寨荒山造林时,按照火石寨公社的统一安排,每天上3个大队的劳力,大概在300人左右,但到了现场一看,我傻眼了,来的劳力全部是老人和小孩,壮劳力很少,来到植树现场的人也是腰来腿不来,一天也种不了几棵树。我跟群众交流时他们说:“参加植树造林不会给劳动报酬,说是给,实际上是骗人的。”我们就要想个办法,我跟会计一商量,第二天就把现金带到山上,收工的时候验收合格的现场领钱,钱不多,一天只有7毛钱。娃娃回去后告诉大人,他们真的发钱,收工就发钱,第三天,来了1500人,全是壮劳力,最多的一天来了3000多人。我问他们今天怎么来那么多人,还没有轮到你们,他们说:“再不来树就种完了,种不上树,就挣不到钱了。”我们这样一搞,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再不用动员,种树的进度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在六盘山林区,目前华北落叶松成为林区的主打树种,种植面积已达40多万亩,占林区总面积的一半左右,解放初期,六盘山林区的森林覆盖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几,1986年覆盖率为46.3%,到去年,已恢复到78.48%,成为西北地区生态良性恢复的成功案例。这也与后来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正确实施分不开。
梅曙光:在六盘山林区的恢复性增长中,关键作用是领导的正确决策和对科技的认同与支持,老一代林业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与帮助对促进华北落叶松的成功引进的作用不可低估,包括汪愚、戴秀章等很多同志。
正是在林业前辈和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梅曙光在事业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每前进一步,身后就留下一片绿色。他说:“人活百岁,树才长成。留下一片树木造福后人。”梅曙光还曾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贺兰山森林景观动态变化及环境的影响”的研究。
据了解,当年与梅曙光一起来宁夏的7名同学现在留在宁夏的只有3人,他说,来宁夏在生活上是吃了些苦,但从来没有后悔过。
梅曙光退休后,仍从事着他喜欢的林业工作,关注的目光由六盘山转到了贺兰山东麓,在他的指导下,在贺兰山东麓种植了总长度30到40公里的防风防沙防护林带。成为银川市防风固沙的一道绿色屏障和景观园。
梅曙光:六盘山林区能很快的完成恢复性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走弯路,尽管当年杨树上山口号喊得很响,动静也不小,但最后都因无法适宜当地的生存环境而没有大面积推开,现在偶尔还能见到些零星的杨树,也全部老化,几十年的树龄全成“老头树”,根本无法成材,而较早引进的华北落叶松已经长到20米以上,全部成材。
西吉火石寨的一位老人讲,当年梅老师给我们承诺,15年后就可成林,我们不信,现在看,他讲的全是真的。
(蔺银生 王旭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