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的协商文化有根、有源、有生命力,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它源于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团结合作的长期实践。准确把握中国传统协商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力弘扬人民政协协商文化,增进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协商文化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之中,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中国传统文化中诞育的协商议事思想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特征。
协商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关的一整套思想、传统、行为、过程、制度和理论等要素的总和。作为一种求同存异、包容兼顾的文化,其价值理性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传统价值理念、政治理念是一致的。要培育协商文化,就必须高度重视协商文化自身的民族性,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因子,探寻文化和政治的最佳契合点。
培育协商文化一方面要承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协商意识,发掘传统智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传统的中国协商文化资源跟现代意义上的协商文化相去甚远。尤其是作为协商文化灵魂的民主意识,在传统政治中相当稀缺。培育协商文化,首要之义就是在协商民主实践中,高度重视培养民众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提升协商水平和能力。在尊重倡导协商的过程中,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协商主体意识、参政议事能力的培育,以优秀的有实践意义的协商文化为载体,培养具有参政议事能力的协商主体政治意识与政治习惯。
培育协商文化构建协商民主制度的牢固根基,就要把协商文化建设纳入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形成协商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促使协商文化建设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总之,培育协商文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全国政协提出的明确要求。人民政协要担负起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必须立足新方位新使命,大力弘扬和培育协商文化,以此来增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推动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