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0日以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张家界景区、常德游船、扬州棋牌室、从宜昌开往南京的D3078次动车……相继成为新冠疫情流调的关键词。目前,国内数十个城市出现散发疫情,就连刚刚经历极端暴雨天气的河南,又立刻投入到抗疫的洪流中。一时间,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再次紧张起来,二十多个省份发出提醒:非必要不离省。更令人揪心的是,此次疫情传播扩散的罪魁祸首——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德尔塔”,它的病毒载量更高,传播速度更快,对人体适应力更强,防控难度也更大,阻击“德尔塔”,迫在眉睫。
国内疫情呈“多中心”散发
根据江苏省卫健委3日通报,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市已进行第四轮全市大规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220例,感染病毒均属于“德尔塔”变异毒株。据介绍,疫情最早经南京禄口机场输入,感染者主要集中在禄口机场及周边区域,但随着人员流动,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内的扬州、淮安、宿迁、无锡,省外的辽宁省沈阳、大连,广东省中山、珠海,四川省泸州、绵阳,山东省烟台等地,都出现了南京禄口机场相关联病例。
张家界景区也是此次疫情扩散的“次传播中心”。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介绍,湖南省张家界是近期除南京以外感染和传播人数较多的重点疫点。由于正值旅游旺季,仅在一场有2000多人聚集的“魅力湘西”演出中,就有多名观众确诊。目前,湖南省内的益阳、常德、宁乡、株洲、湘潭,省外的北京市、辽宁省大连、四川省成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湖北省武汉等地均发现了张家界相关联病例。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子健表示,初步判断,张家界的首发病例也与南京禄口机场的疫情相关。
因暴雨极端天气受灾的河南最近雪上加霜。根据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的通报,由于境外入境人员定点收治医院郑州市第六人民医出现院内感染,全省包括郑州、驻马店、商丘等地共出现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目前疫情仍处于流行前期,再加上全省处于灾后恢复阶段,防控形势极为严峻。
国外“德尔塔”也兴风作浪
目前全球许多国家的新冠疫情“主角”都是“德尔塔”毒株。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截至7月30日(日内瓦时间),“德尔塔”这种最初在印度发现的变异毒株已经在132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到目前为止,全球已出现四种令人担忧的变异毒株——除了“德尔塔”,还有发现于英国的“阿尔法”,发现于巴西的“伽马”,发现于南非的“贝塔”——只要病毒继续传播,就会出现更多的变异。
“德尔塔”毒株肆虐,印度首当其冲。《今日印度》报道称,由28个印度顶尖实验室组成的国家新冠病毒遗传学研究联盟发现,对46124个新冠病毒样本进行基因测序的结果显示,17169例是“德尔塔”毒株,还有70例为疑似传染性更强的“德尔塔+”变异毒株。
在欧洲国家,“德尔塔”毒株也基本占据疫情发展的“主导”地位。早在7月下旬,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办事处和欧洲疾控中心就公布数据称,在今年6月28日至7月11日期间,该地区28个国家中,“德尔塔”毒株已成为其中19个国家的主要传播毒株,占比达68.3%,此前占主导地位的“阿尔法”毒株占比已降至22.3%。“德尔塔”毒株在今年8月的感染率可能会高达90%,一旦没有做好防控措施,疫情很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卷土重来。据悉,同样处于旅游旺季的意大利,自2021年7月以来,有大约1700万人预定了旅游行程,但因为“‘德尔塔’越来越可怕”,大约580万游客取消了行程。
亚洲国家也不例外,多国因“德尔塔”毒株主导的新增病例创了新高。其中,马来西亚7月31日新报告17786例新冠感染病例,创下单日感染人数新高;泰国7月31日报告了18912例,创下日新增纪录新高。韩国中央应急处置本部官员表示,鉴于“德尔塔”毒株传播力更强和7月以来病例增速加快等因素,韩国第四波大流行距离到达拐点仍需一段时间,防疫部门预测,若按当前传播形势发展,本土“德尔塔”毒株感染率或将超过50%。正在冒着疫情举行奥运会的日本,截至8月1日,已连续5天日增确诊病例超3000例,其中“德尔塔”毒株感染人数在不断增加。东京奥组委新冠对策专家会议负责人冈部信彦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若新冠新增确诊病例数迅速上升,并且严重影响到医疗系统的话,必须考虑终止东京奥运会。”
“德尔塔”究竟多危险
“与以往主要流行的其他变异毒株相比,‘德尔塔’毒株是多个位点突变。”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杨占秋告诉记者,冠状病毒的特点是,变异位点越多,就越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亚型。如果冠状病毒出现新亚型,可能会引起新的大规模暴发流行,这是未来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重点之一。就现在“德尔塔”变异位点情况来说,虽然还不能成为新亚型,但其危险程度不低。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四方面问题:
传播速度快。此前广州疫情中“吃早茶传染链”中,最快的感染当天就发病。从各地情况看,短短10天内,病毒就传了五六代,传播速度明显加快。美国一项研究称,“德尔塔”毒株的传染力超过了埃博拉、天花、中东呼吸综合征、流感等各类病毒。
潜伏期缩短。此前的新冠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7天左右,而感染“德尔塔”毒株后,潜伏期为3天左右,缩短了一半。
病毒载量大。广东省疾控中心研究人员发表在《自然》科学杂志上的一项追踪62名“德尔塔”毒株感染者的研究称,在感染“德尔塔”毒株的病例体内,病毒承载量比原始株多出了1260倍。病毒在体内存活时间,也就是病毒持续阳性时间也比以前变长。
有免疫逃逸的可能。研究显示,“德尔塔”毒株有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可能。病毒感染机体后,免疫系统会首先甄别、识别并消灭入侵的病毒;如果病毒逃避了免疫系统,就会引起感染、发病。而“德尔塔”毒株具有L452R和P681R基因突变,其中L452R突变可增强病毒逃避抗体的能力;“德尔塔”毒株还具有E484Q位点突变,可导致其部分免疫逃逸。
武汉大学健康学院预防医学系教授谭晓东告诉记者,当前无症状感染者比较多,再加上上述特点,是导致此次疫情迅速蔓延的根本原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邱海波在媒体采访中提醒,“德尔塔”毒株感染后的临床特征与以往出现不同,早期症状特别不典型,发烧症状比例较低,很多患者仅表现为乏力、嗅觉障碍、轻度肌肉酸痛等,导致很多人并没有第一时间就诊。江苏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中医专家、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医师史锁芳告诉记者,再有一周左右,大量轻症患者就可以出院,临床上轻症和普通型患者较多,重症患者都是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病情总体都不太重。
阻击“德尔塔” 我们该怎么做
“病毒变异还不会停止,但不一定会流行起来,不必恐慌。”杨占秋说,人类自20世纪30年代发现冠状病毒以来,在近100年的历史中,冠状病毒家族始终在不断发生变异,早先的病毒主要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像感冒一样的症状。近几十年发现的冠状病毒,如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新冠病毒等都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肺炎),引发的症状更加严重,所以目前看病毒变异还不会停止,有可能出现更强的毒株,但病毒变异需要一个过程,不一定马上出现,再加上它若是适应不了生存环境的话,不一定造成流行。
“经过这次南京、张家界等多地疫情的考验,我们的整体防御体系会进行新一轮加强和改进。”谭晓东说,疫情防控措施会始终落后于病毒变异速度,这并不是说我们以前的措施失效,毕竟病毒的传播途径没有改变。接下来两周十分关键,我们要把南京疫情波及的人员全部找出来,控制疫情扩散。因为此次疫情波及多个省市,无症状感染者较多,近1至2周内新增的确诊患者,可能都属于南京“德尔塔”毒株传播链条的延伸,各省市需通过查核酸或抗体、流调等各种方式,在8月中旬前把这波疫情的传播链彻底阻断。
另外,我们要紧跟变异毒株的新特征进行针对性防控改进。
第一,在外防输入环节,对医护人员、口岸和机场工作人员等人群尽早启动新冠病毒抗体水平检测,并考虑接种第三针强化疫苗。因为除了管理和个人防护外,我们需要关注这些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是否可能有体内抗体水平下降的情况,不能让他们在病毒面前“裸奔”。
第二,内防反弹环节中,核酸检测周期要缩短。现在所有医院医务人员每隔两周检测一次核酸,社区工作人员每隔一个月检测一次核酸,这个间隔周期应对“德尔塔”毒株已经不够,日常核酸例行检测周期应缩短至一周,甚至更短。
第三,全面推进疫苗接种,加强对中小学生群体的综合观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任何一款疫苗都不是100%预防感染的,但总的判断,目前各种变异株仍然是在现在疫苗可控范围之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表示,我国需要83.3%的接种率才能达到群体免疫,基于今年5月广州“德尔塔”变异株引发疫情的研究,国产疫苗对中度、轻度、无症状感染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76.9%、67.2%、63.2%,对重症患者的保护效果为100%。因此,当前必须尽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普及。谭晓东说,此次南京新增7名儿童感染,最小才8个月,也就是说,儿童已成为易感人群。相对于已经打了疫苗的成年人来说,还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是高危人群,需要加强关注。
第四,戴好口罩,别扎堆聚集。接下来两周是此次国内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作为个人,防控意识绝不能松懈,日常公共场合下,一定要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不要因为天气炎热就马虎大意;近期不要外出或扎推聚集;没接种疫苗的成年人尽快去接种,全国多地正陆续开展儿童青少年疫苗接种工作,家长们要多加配合,尽量给孩子接种,加强免疫。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