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毕 竞
顾生秀,同心县政协委员、同心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先后被评为宁夏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第二届副主任委员、西北地区新生儿协作网专家委员、宁夏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委员会委员、宁夏康复医学会第一届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她从事儿科工作二十多年来,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在业务学习上孜孜以求,以出色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好评,以个人精湛的医疗水平成为同心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的学术带头人。因工作成绩显著,她多次被评为同心县优秀公务员和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18年被评为同心县第六届道德模范,2020年被评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2020年荣获全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分会优秀基层新生儿科医师奖。
勇于担当 敢于作为
新生儿科,在同心县级医院来说,是一个新鲜而又陌生的名词,因其高危,无人问津,因其艰辛,难以问津。同心县又是一个回族比例大、新生儿相对出生率高的地方。由于部分新生儿疾病的特殊性及治疗护理条件差,导致新生儿过早离开了人世。顾生秀看到了这点,为了提高同心县新生儿的治疗水平,减少伤残率,2007年开始有针对性地精进自己的医术。
日复一日的学习,让她系统的掌握了新生儿科的诊疗技术和护理规程,为日后开展同心县新生儿科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修回来后她曾多次向院领导提出在县级医院率先成立新生儿科的建议,并论证成立新生儿科的可行性。经过院领导的慎重考虑,2012年,同心县人民医院决定成立新生儿科,并把新生儿科主任这个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了她的肩上。面对院领导的期望和重托,她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走向了新的工作岗位。成立新生儿科初期,医疗人员不愿来,她分头做工作,帮他们打消顾虑,树立信心。医护人员没有诊疗护理经验,她利用一切时间从头讲起,一项一项建立,一项一项落实,短短一年之后,新生儿科已形成了系统的诊疗规程,专业的护理技能,多项新的业务也陆续开展起来。
新生儿科成立以来,随着医务人员对工作的熟悉,救治范围也从最初的新生儿常见疾病向疑难、危重疾病等新的领域拓展、延伸,并形成系统的诊疗规范,每开展一项新的项目,都需要极大的投入和担当的勇气。拿不准的,顾生秀就向书本学,向专家请教,不厌其烦,不辞辛劳。为了掌握各种仪器的操作并熟练使用,她第一个掌握技术要领,第一个向科室人员示范。每次大查房,她精心准备,结合患儿的病情详细讲解,有时忙起来,她往往顾不上喝水吃饭,饿了,用方便面充饥,困了,在科室休息。为了新生儿科发展,她几乎顾不上家庭,但新生儿科却在短短的3年间迅速发展壮大,就连区外专家也不禁由衷感叹:能在基层把新生儿科开展得如此好,简直不可思议。
无私奉献 锐意创新
顾生秀爱学习,肯钻研,在同心县医院是出了名的。2000年,她放下家中年幼的孩子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进修学习一年,随后在宁夏医学院脱产本科,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在北京市儿童医院进修半年。期间她主动向专家和老师求教,积极参加科研项目研究活动,不断充实和更新业务知识,以高标准、严要求,适应院方环境。通过学习、考察、交流,看到了差距,同时了解和掌握了许多儿科最新动态,学术观点,更新和提高了业务知识,经过多年努力,她在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新生儿急救、儿科疑难病的诊治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科室成立伊始,她把学习、培训放在了科室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但要自己学,还让科室的医务人员共同学习,科室才有发展的保证和基础。为此,她要求每周进行科室业务学习及疑难病例讨论1次,且每名年轻医护人员参加讲课。通过学习不断引进先进的诊疗信息,提高自身诊疗水平,目前每年救治患儿1000余例,大大降低了县城新生儿的死亡率及转诊率。2017年成功救治了一对27周,体重780克和860克的双胞胎,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了领导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新生儿科区别于其他科室的最突出特征莫过于无家属陪护。无家属陪护不仅决定了科室医护人员兼任保姆的双重身份性质,对于早产儿和一出生就病魔缠身的婴儿,她知道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整个科室人员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否则,就是再先进的设备,再先进的技术,孩子同样难以存活下去。
在她带领下,全科室人员形成了一种团结向上、甘于奉献的工作氛围,让每一名前来就诊的患儿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顾生秀常说:“一个好医生不是靠好的包装,好的宣传而知名,而是靠好的医德、精湛的技术而得名。”顾生秀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从事着平凡的儿科专业,数十年的从医生活,她一直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医者父母心,她不断精进着自己的医术,不断传播着一名医者的爱心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