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莹
政协提案,是反映民心、民意、民声的“信息树”,是为党和政府建真言、谋善举、献良策的“智力库”。为了把提案这一最直接、最有效的履职形式运用好,十一届自治区政协进行了许多创新探索,下足了做“深”提案“文章”真功夫。
提案“清单式”管理、同类提案集中办理、提案质量评议办法的出台……随着一系列创新务实举措实施,提案工作提质增效成果显现。经过3年多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提案工作已成为十一届自治区政协高质量履职的重要“窗口”之一,传递着各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为民履职的真挚情怀,谱写着凝心聚力助推美丽新宁夏建设的“时代强音”。
紧扣中心工作建言资政 为我区发展添薪蓄力
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跟进到哪里。
十一届自治区政协始终注重加强对委员的思想政治引领,紧扣中心工作建言资政,确保提案工作与时代发展“同频”,与党政工作“共振”。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委员们着眼当前和今后5年发展,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
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审查立案的593件提案中,从“十四五”规划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围绕“五个区”的战略定位和“一带三区”的总体布局,聚焦自治区十大工程、九大重点产业和四大提升行动决策部署,积极建言献策,表达真知灼见。
会议期间,委员们发出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声音”。王章利委员建议,自治区相关部门尽快研究明确土地利用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过渡期间政策,优化重大建设项目的用地审查流程;金忠杰委员建议,在“十四五”规划启动之际,创建非实体性的“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研究中心”,作为研究该重大战略的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跨部门的区级高端特色新型智库……
政协提案,不仅与党政工作同心同向,还要同甘共苦、共克时艰。
回顾2020年初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委员们紧贴疫情防控需要提出了许多有价值、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其中,关于改革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的提案,促进完善了快速应对突发传染病的医防协同机制。有关降低疫情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疫情防控期间我区如何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等提案,推动相关部门出台应对疫情稳就业保就业“13条”“18条”,为我区各部门发挥职能对冲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关于恢复中国传统拱手礼仪提案中的“见面不握手”,实施“一米线”的倡议,被纳入《全区推动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制度化常态化大众化行动方案》中。
谋发展、惠民生、促和谐……委员们心系民生,为百姓福祉献良言,为社会团结稳定谋大局。
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委员们围绕实施脱贫富民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等方面提交提案217件;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委员们围绕巩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提交提案168件;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围绕社会建设提交提案190件,聚力社会事业发展进步,围绕生态环境建设提交提案35件,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水平提升。
完善制度机制 打造“精品”“优品”提案
不求万言传千古,但望一句入人心。坚持把提高提案质量作为提案工作的生命,成为本届政协所秉持的理念。为了加强提案质量的“硬约束”,自治区政协不断完善制度机制,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打造“精品”“优品”提案的观念深入人心。
十一届自治区政协履职伊始,修订《提案工作条例》,制定《关于提高提案质量的意见》,主动对标对表新要求,坚持提案切口小、道理硬、靶向准,倡导委员每年集中精力提出1至2件高质量提案。完善《提案审查实施细则》,实行提案立案网络四审机制,严格立案标准,加大“审、撤、并、转”案力度。
不搞凡提必立,提案工作实现了从“数值”到“言值”的转变。从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到二次会议,立案提案数量比下降了25%。
一切探索和实践,均以“质量”为“指针”,自治区政协提案“清单式”管理工作让委员和承办单位受益颇深。这一借鉴“深圳经验”的做法,在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一经应用,就受到了欢迎。
所谓“清单式”管理,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将提案的建议与办理单位的落实事项逐一对应起来,形成提案工作清单,一张“清单”贯穿于提案工作的全过程。自治区政协提案“清单式”管理,包含清单式建议、清单式办理、清单式答复、清单式公开、清单式评价。要求按照规范格式,由提案人逐条填写提案的意见建议,形成“建议清单”;由办理单位对照“建议清单”逐项办理,务求每条意见都得到重视;由办理单位逐项填报“办理清单”,确保每条建议都有回音;将“办理清单”与提案及其办理复文一并公开,发挥“清单”的索引作用,引导公众关注和了解提案工作;最后将提案和提案办理情况逐一对应,作出“清单式”评价。
可以说,“清单式”管理让提案写得好不好、办理效果行不行一目了然。与之配套,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制定出台相应办法,为“清单式”提案质量和办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制度保障,破解影响提案撰写和办理质量以及评价难等突出问题。
深入开展提案质量和办理质量“双向评议”活动,这是推动提案承办单位和提案人沟通协商、互相监督、增进理解的一个过程。近年,自治区政协通过完善评议办法,明确“提、立、办、督、评”的标准,评价提案提出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评价提案办理由“答复了多少”向“落实了多少”转变,评价提案办理效果由“办了多少”向“办得多好”转变,以评促提、以评促办、以评提质。
把协商贯穿始终 唱响凝聚共识主旋律
凝聚共识一直是政协履职建言的主旋律。如何在提案工作中凝聚最大向心力,自治区政协把答案写在了工作日常——让协商贯穿于办前、办中、办后各个环节。
提出提案是提案工作的起点、基础,卡好“提”的环节,才能奠定“好”的基础。为了广泛征集提案线索,自治区政协通过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提案线索,向区直部门等征集提案素材,编印提案选题参考目录,为委员选取建言方向、搞好案前调研和撰写提案提供帮助。加强集体提案征集,通过登门走访等方式,与政协各参加单位协商集体提案选题,鼓励深入调研、集思广益、有效论证,提出既能代表社会各阶层愿望,又能反映政协参政议政水平的高质量提案。加强重点提案培育,邀请自治区有关部门提供重点提案选题,建立自治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和党派、团体、界别、政协专委会主要负责人或召集人带头策划重点提案机制,将策划工作贯穿于重点提案选题、调研、论证、撰写、遴选与督办全过程。
一件提案最终能否落地,关键在于提案人与承办单位是否进行充分对接相互,弄清提案的原由、背景、目的、意义等。每年,自治区政协举办提案交办会,让提案与相关办理单位“见面”,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明晰流程,以提高提案交办准确率。加大办理环节沟通协商力度,通过电话联系、座谈调研、登门走访、网上交流等方式,确立办理方向。注重扩大协商参与面,通过提案办理协商会等形式,推动提案意见有效落实。创新开展同类提案集中协商,搭建协商平台,开展教育类、扶贫类、医疗类提案集中办理协商,通过提案人与承办单位面对面协商沟通凝聚共识、提高实效。
在提案办理后以及追踪环节,坚持跨年度提案办理跟踪协商,推动原承办单位“滚动办理”,促进跨年度办理提案的深入落实。注重提案办理后协商,提案承办单位积极吸收采纳办理协商形成的成果,建立提案办理采纳反馈工作制度,提案办理成效及时反馈提案人,不断提升提案办理协商成效,有效提高委员对提案办理的满意率。
初衷不变,方得始终。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自治区政协提案办理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不断凝聚起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