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01版) 小区里、楼栋中、商网下,让每个网格都有专人负责,每个楼栋都有党员服务,有效激活了“神经末梢”,居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党组织。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群众的事再小,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
“过去社区没职权、缺资源,‘看得见的管不了’,为群众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老旧小区下水不通、路灯不亮等老大难问题,只能刷脸办事。”张丽萍说,2015年在上级党组织支持下,社区成立了联合党委,将辖区的10家机关事业单位吸纳为成员单位,通过居民点单、社区交单、单位下单、党员接单的“四单”模式,把松散的组织集合起来、把各类资源整合起来,让“小社区”能够管住“大单位”,服务群众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向现在的“群英荟萃”转变。
建好共有精神家园 让各族群众亲起来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走进金花园社区,处处感受到党组织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带来的变化,处处传颂着居民群众亲如一家、守望相助的生动故事。但金花园社区刚建成时却不是这样子。
“你家漏水,把我家淹了,你得赔钱!”“你放在楼道的箱子,挡着我出行了。”这样的“小摩擦”时有发生,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大纠纷。作为社区“当家人”的张丽萍认识到,抓好民族团结是天大的事,最管用的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凝聚人心。社区干部张家出、李家进,拉家常、摸实情,谁家的媳妇生了娃,谁家的老人有了病,谁家的孩子放学没人管,谁家的暖气不热,这些大事小情社区干部都了如指掌、及时帮助解决,久而久之居民的家门好进了、话好讲了、心好交了,社区干部成了群众的贴心人。
“这些年,我们始终秉持‘民族团结一家亲’理念,不断创新贴近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载体,每年9月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连续16年举办‘社区邻居节’,广泛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好家庭’,并常年在社区张贴民族团结进步标语,大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民族团结教育。”张丽萍说。
同住一个单元的何艳玲和李巧云民族不同却亲如姐妹,李巧云外出时总会把家门钥匙交给何艳玲,每逢回族传统节日,何艳玲总是把自己做的油香、馓子送给李巧云;汉族老党员孙彦民虽然自身并不富裕,还是拿出1000元送给重病的回族邻居杨德军,鼓励他战胜病魔、渡过难关……像这样的民族团结生动故事,在金花园社区屡见不鲜,成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缩影。
面对刚刚起航的新征程上,张丽萍说:“金花园社区党委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感恩奋进,守正创新,团结带领社区各族群众共建幸福美好家园,继续擦亮‘民族团结一家亲’党建品牌,让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社区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