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传承五代的宁夏荞麦壳耳枕:

非遗技艺走进百姓家

本报记者 束 蓉

枕头上有孔,造型玲珑多变,填充物多选择荞麦壳,具备养生功效,这就是列入吴忠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荞麦壳枕制作技艺产品。6月30日,记者在盐池县春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枕头文化馆里看到,馆内陈列着30余种耳枕。据荞麦壳枕制作非遗技艺传承人冒万学介绍,耳枕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一种古老的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目前市场上研发出了六孔、十四孔、二十四孔枕等系列产品。如今,这项非遗技艺不仅传承有望,还在吴忠市、盐池县文化旅游广电局支持下发挥着文化产业扶贫作用,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A.古时曾为“王府堂前燕”

据盐池文化馆非遗专干何武东介绍,耳枕,盛行于西北地区,在盐池县及周边的陕西榆林市、延安市,甘肃庆阳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等地均有分布。

关于耳枕有数个版本的历史文化传说,其中广泛流传于西北民间的是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常年征战。蒙古士兵夜晚贴地而眠,中间有孔的枕头便于听见敌人和野兽来袭的动静。蒙古人过去有佩戴耳饰的习俗,睡觉时耳环置于枕头的孔中不挤压耳朵,更加舒适。清朝以后,耳枕深受满洲宫廷贵族的喜爱,并逐步流传到全国各地。但是近些年来,知道这门手工艺的人却越来越少,会做耳枕的手艺人更是寥寥无几,这门手艺在近代近乎失传。

耳枕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交汇融合的产物,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产物,保护传承这一古老技艺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B.创新传承让非遗燃起新的生命力

冒万学出生在以手工缝制工艺而闻名的冒氏家族。耳枕从清代冒永基有据可考开始,已经传承了5代,现有传承人记载150余年。冒万学在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对制作工艺进行了创新改造,在原来的单孔、二孔、三孔耳枕的基础上,制成七孔耳枕、折叠耳枕、十四孔耳枕、二十八孔耳枕、四十六孔耳枕。耳枕选材采用盐池当地盛产的天然荞麦壳等材料。中医学认为荞麦壳明目祛火,促进睡眠,用荞麦壳枕头可谓实用性与文化性兼融。如今,冒万学制作的荞麦壳枕成功注册“荞真堂”商标,取得五项新型实用专利和一个版权。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参加产品展销会,将耳枕这项传统工艺制品传承发扬。

冒万学介绍,耳枕是纯手工缝制、刺绣,采用上等棉布或丝绸做面,选用纯天然荞麦皮、菊花、桂花等绿色植物及中草药作填充,让人的身心在耳枕自然散发的芳香中彻底放松。耳枕的选型多种多样,以陕西、宁夏、甘肃一带的蛙耳枕与鱼耳枕最为精彩。

盐池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李月新介绍,盐池有着“中国荞麦之乡”的美誉,盐池县政府支持冒万学的非遗技艺,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帮助他开办了盐池春雪荞麦壳制品公司,生产各类荞麦壳养生耳枕,并对其传统工艺开展传承和保护。不久前,冒万学创新制造出新型养生耳枕,取得五项新型实用专利和一个版权,对非遗开展了创新性保护,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C.让非遗在市场中保持活力

非遗技艺要传承下去,就需要将荞麦壳养生耳枕这种传统手工艺推向市场,与市场接轨。目前,冒万学开办的春雪文化产业园在政府部门带动下已服务周边空巢老人和留守妇女300余人。

为进一步提高该非遗项目保护理念,加强人才培养,促进荞麦壳养生耳枕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盐池县政府将加强扶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优化荞麦壳养生耳枕产业发展环境。鼓励特色非遗项目集中到旅游区附近,并在相关展示区、媒体等进行推广宣传。为促进荞麦壳养生耳枕产业健康发展,盐池县政府将建立有专家指导的项目保护领导小组,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荞麦壳养生耳枕保护规划;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明确保护范围,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 2021-07-05 传承五代的宁夏荞麦壳耳枕: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33367.html 1 非遗技艺走进百姓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