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科技赋能再造枸杞产业新优势

——自治区政协委员把脉谋划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本报记者 赵婵莉

枸杞作为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之一,是宁夏最具知名度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宁夏的地域符号和红色名片。截至2019年底,全区枸杞面积35万亩,鲜果产量26万吨,综合产值191亿元。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枸杞产业发展,提出到2025年将枸杞产业发展到500亿元的目标。

今年,自治区政协委员从枸杞产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创新载体培育力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大枸杞采收器示范转化力度等方面把脉谋划,为我区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

挖掘已有科技成果 提高产量提升品质

自治区政协委员冯锡鸿认为,枸杞有效采收期偏短,大部分只有收头茬和二茬果的收入,8月上旬以后七寸果熟期(三茬果)收入明显不足,成龄茨果后期有采摘价值的不超过20%。而且产量普遍偏低,二龄茨的亩产干果50千克左右,三龄茨亩产80千克至120千克,成龄茨亩产170千克至220千克。尤其是特优级果产出率低,除部分品种的成龄茨能占到25%,其他均在15%至20%。

冯锡鸿建议,科技部门应集成已有科技成果进行发布,鼓励企业或农民积极对接,加大成果集成和转化方面的支持力度。产业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果集成管理流程,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要求完成并尽可能达到如下目标:确保成龄茨果每亩增产50公斤;力争特优级品产出率提高到30%以上,减少一级果产出50%;营养树势提升连续坐果能力,争取80%以上地块收获到性价比合理的三茬果,还可以根据需要延长鲜果供应期。

“现有使用的化肥,并不利于枸杞品质的提升。因为都是通过公开招标,谁的价格低谁中标,难免劣币驱逐良币。”冯锡鸿说。所有招标买到的都是我国粮食作物上才普遍使用的硫酸钾型三元素复合肥,尽管避免了假冒伪劣,却不能买到成本高、价值更高的且更适合果树专用的硝酸钾型复合肥,主观上影响了枸杞品质和产量。

“硝酸钾型吸收利用率高,残留量低,氮及钾都是枸杞需求高的元素,相比硫酸钾型肥料,其在枸杞上表现效果快,特别适合追肥。”谈及硝酸钾型肥料的优势,冯锡鸿介绍。

冯锡鸿说,硝态氮能够促进作物对钙、镁等阳离子的吸收,相比硫酸钾型肥料,可降低土壤盐化程度,更容易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因此,他建议,放弃使用价格便宜、利用效率低下的硫酸钾复合肥,扩大使用转化效率高的硝酸钾型肥料。

破解枸杞产业发展重大瓶颈

枸杞属无限花序浆果类果实,个头较小,素来以手工采摘为主,难度较大,对采摘人员专业要求较高。在枸杞成熟季,用于人工采摘的成本要占到总成本的40%以上,这也是让种植户最头疼的问题。

“在枸杞产业竞争中,果实采摘已经成为影响我区枸杞产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自治区政协委员刘常青说,高额的成本不但制约枸杞产品的增效,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枸杞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据统计,目前我区枸杞种植亩均产量200公斤至300公斤(干果),亩均效益约为2000元至3000元,而人工采摘成本达到每亩3000元至4000元,占到枸杞亩成本的50%至60%。我区枸杞种植每年需要人工采摘8至11次,青海等周边省区海拔高、枸杞颗粒大,每年采摘仅需3至4次,综合生产成本比我区低很多。

刘常青向记者介绍,2016年,自治区科技厅组织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西安汇星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力量,开展了“枸杞高效低损智能化采收关键技术与装备”联合攻关。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王儒敬研究员为首的研发团队,经过近4年的研究探索,在系统探明与枸杞采收相关的枸杞生物-力学特性基础上,研制出第六代便携式枸杞采收器。2020年7月5日,相关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现场验收,认为第六代便携式枸杞采收器果实采净率达到90%,损伤率不高于8%,采净率和损伤率显著好于人工,而且采收效率达到人工采收的3至5倍,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为了推动本项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增强我区枸杞产业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推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刘常青建议,相关部门和主产区政府加强对第六代便携式枸杞采收器的熟化和示范转化。

提升精深加工能力 延长产业链条

沙坡头区和中宁县是宁夏枸杞的主产区,“中宁枸杞”区域品牌价值达172.88亿元。2019年,中卫全市枸杞种植面积26.2万亩,良种使用率95%以上,统防统治率70%以上,加工转化率25%,其中枸杞深加工产品产值约32.8亿元,占枸杞产业总产值比重约为19%。

自治区政协委员李斌说,从这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枸杞发展还存在精深加工链条不长,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枸杞标准体系不完善,现代营销、产品研发高端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等问题。

“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星创天地等科技创新载体,是促进枸杞深加工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力量。”李斌建议,要加强枸杞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力度,强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培育,提高枸杞从业企业中科技型企业比例,提升创新载体数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宁夏大学作为全区唯一一所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李斌建议,该校在中卫校区设立枸杞专业,加强校企合作,为枸杞产业发展提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并坚持自主培养和对外引进相结合,采取有力措施引进并留住相关人才,带动提升枸杞深加工技术能力。

通过东西部合作机制,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枸杞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及核心技术和优秀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枸杞深加工能力。

“我区还应继续加大对中卫枸杞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枸杞深加工类研发项目上给予一定倾斜,支持引导枸杞加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自身研发实力。”李斌说。

--> 2021-06-25 ——自治区政协委员把脉谋划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33964.html 1 科技赋能再造枸杞产业新优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