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六月的彭阳,绿油油的庄稼在梯田、台地、川道里茁壮生长,茹河的股股清流从高坝而来,水势汹汹,在一方芦苇丛中漫溯,润泽沃野、滋养万物。
1983年建县之初,彭阳县生态十分脆弱,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山是和尚头,缺水如缺油,风吹黄土走,大雨满山流。”这是当时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彭阳县历届县委和政府深刻认识到,生态脆弱是贫困的根源所在。为此,一任接着一任始终不渝把解决生态问题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役,将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去谋划、去推进、去落实、去提升,全县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在长期探索中铸就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
经过38年的坚持不懈,全县林木累计保存面积达到203.8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提高到30.6%,累计治理小流域106条177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县初的11.1%提高到76.3%。如今的彭阳县,生态已成为一张亮丽名片。
“我们在抓好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时,念好‘山水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生态牌’,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彭阳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彭阳县开展大规模生态造林,发展林果业,并创立地域品牌,走出了一条脱贫富民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的路子。(下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