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发展传统手工艺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访泾源县巧媳妇工艺制作专业合作社社长童小玲

童小玲,现为泾源县巧媳妇工艺制作专业合作社社长。近年来,她在党的惠农政策引导下,大胆创业,创办合作社带领泾源县及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她的公司已带动周边乡镇600余户群众靠编织、刺绣走上致富路。

自强自立

农村妇女变身创业者

谈起自己脱贫致富的历程,童小玲介绍,2015年之前,她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外出打过工,在工厂做过小工,在工地上搬过砖,仅能维持生活。显然,靠着几亩薄田不能改变生活现状,更别谈脱贫致富了。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也是游客喜欢购买的特色商品。一次偶然的机会,外出打工的童小玲看到市场上刺绣、串珠等工艺品卖得很火,想到自己从小就跟外婆学习刺绣,顿时起了心思。2015年4月,十几平方米的巧媳妇工艺店在泾源县商城开了起来。

“要说拓展销路,还是在孵化园的3年,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童小玲介绍,2016年3月,全区首家乡(镇)级创业创新孵化园——泾河源旅游文化创业创新孵化园(以下简称孵化园),在泾源县泾河源镇成立,作为第一批入驻孵化园的商户,童小玲发挥自己刺绣技艺优势,吸纳周边各村妇女加盟。同时,将巧媳妇工艺店更名为泾源县巧媳妇工艺制作专业合作社。

据了解,孵化园占地面积600平方米,设有淘宝馆、知行堂、综合服务大厅、企业孵化室、创业产品展示区和创业培训多功能室等,近年来,该园区通过开启了“互联网+园区+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创新扶贫运作模式,进一步拓宽了乡村旅游发展空间,也将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工程与特色手工艺品、农村电商与特色农产品进行了有效衔接。

提升能力

带动农村妇女走上致富路

培训、讲课、参加活动、寻找销路,是童小玲在孵化园的工作日常。她介绍,加入孵化园后,合作社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多次举办编制、刺绣、串珠技能培训班,培训班上,童小玲多次演示,直到妇女们学会。截至2018年底,在童小玲的带领下,已有200余名泾源县泾光、河北、白面等村妇女从事刺绣、编织、串珠等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创作出的精美、做工细致编钩艺术品和串珠成品,深受游客和人们青睐,是来泾河源旅游人必购纪念品之一,更是销售到周边的固原、平凉等地。该合作社每年销售产品2000余件,每名妇女年收入一万多元。

“从5人,到200人,搭载着孵化园这艘大船,巧媳妇工艺制作专业合作社正在发展壮大。”童小玲说。

在创业的同时,童小玲时刻不忘学习。她认为,只有不停地学习、 终身学习,才会不断进步。各种展销活动、培训班、只要是感兴趣的,她都会想方设法地学习。童小玲认为,只有和比自已更加优秀的人在一起,才能变得更优秀,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这是一个人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途径,更是一个企业成功发展的秘诀。她还向自治区级刺绣非遗传承人积极请教,精进自己的刺绣技艺。

强化服务

助力困难群体解困

打开童小玲绣桌上的培训花名册,上面一个个用红色标注出来。她介绍,这些用红笔标注出来的都是培训中遇到的残疾人。每次培训,遇到残疾人和家庭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童小玲都会尽心传授自己所学来的经验和技艺,并将编制、绣花、竹木、石材、金属、材料、水晶等各类工艺品材料发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教给她们技术后,让她们完成作品,为她们找销路,或回收购买,解决她们销售问题。

2020年以来,合作社培训次数达到上百次,培训人数5000余名,共销售车内挂件、工艺品等5000余件,抱枕、鞋垫、枕头等200余件,为泾源县农村妇女脱贫致富带了好头,做出了榜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6年3月,童小玲获得泾源县首届妇女手工艺制品一等奖;2017年3月,获得泾源县全县妇女技能大赛串珠项目一等奖;2017年11月,获得固原市妇女手工技能大赛串珠项目三等奖。同年,童小玲还获得了泾源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马 军)

--> 2021-06-24 ——访泾源县巧媳妇工艺制作专业合作社社长童小玲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48240.html 1 发展传统手工艺 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