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升
李家沟是隆德县凤岭乡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沟,76年前,这里孕育了隆德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地下力量。1945年9月,中共甘肃工委派陈添祥化装成走乡串户的货郎,从边区来到隆德县,以上梁乡(今凤岭乡)李家沟为落脚点,以转乡卖货为掩护,建立秘密据点,并利用走乡串户的方便条件,在贫苦农民中进行革命宣传,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秘密发展党员,开展党的地下活动,把党的红色基因和血脉深深扎根于六盘山下,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在隆德大地。
假扮货郎 落脚李家沟
1945年秋天的一个清晨,一名背着货物,手摇拨浪鼓的年轻人,混在赶集的人群中,大踏步朝着六盘山下的隆德县城走来,他就是陈添祥,化名陈兴荣。为了便于开展工作,陈添祥在边区置办了全套的货郎用品和针线、袜子等小商品,化装成货郎,并跟随老货郎学会了摇拨浪鼓的技巧,学结巴说话应对敌人的盘问。
准备好后,陈添祥带着仿制的平凉县花所镇第五保通行证,来到隆德县城,住在罗家小店。因为通行证上写的是货郎陈兴荣到固原、环县等地转乡卖货,而环县是陕甘宁边区的辖地,当夜国民党警察3次盘查户口,每次进来都询问陈添祥走过环县哪些地方,折腾了半夜,他感到在隆德县城很难落脚,不利于开展地下工作。第二天,陈添祥便随着几个货郎来到距离县城30里外的山河镇赶集,结识了同行赵正录,散集后,由赵正录引路来到离山河镇十几里的上梁乡李家沟,住在他的朋友黄有录家里。李家沟便成了陈添祥的长期落脚点,也正是在这里点燃了隆德县第一个地下党活动的星星之火。
结交挚友 发展第一名党员
随后的日子里,在山河镇的集市上,多了一名深受大家欢迎的货郎陈兴荣。他白天到山河镇赶集做买卖,晚上返回李家沟住宿,来回几十里山路,风雨无阻、从不间断。陈添祥在李家沟结识了李炳焯、李贵楠等,后经赵正录提议,他们结拜为弟兄。后因黄有录家没有多余住处,便由李炳焯、李贵楠出保,陈添祥出钱租住在保长李作善家后院牛棚里,夜里负责看守牲口。李作善答应给陈添祥开具外出串乡的路证,但对陈添祥并不放心。一天晚上,李作善邀请陈添祥到他家喝酒,想把陈添祥灌醉之后询问他的来历,但没想到自己反而喝得酩酊大醉。
陈添祥待人热情,经常赊账接济穷苦百姓,也不会上门催要,深受当地穷苦百姓的喜爱。每到晚上,劳累一天的穷汉子们,就到陈添祥居住的牛棚,围坐在小油灯前,抽烟聊天,消磨着漫漫的黑夜,陈添祥也趁机讲几段《水浒传》中官逼民反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反抗意识。李炳焯是陈添祥最早交的朋友,陈添祥感到,像李炳焯这样朴素的农民革命意识是非常宝贵的,决定接近他,从各方面启发教育他。陈添祥经常以道听途说的方式,告诉李炳焯,当年经过这里的红军队伍,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是老百姓的队伍。并且经常把“哥老会”和共产党做比较,对他进行党的常识教育。通过长时间相处和多方面考察,李炳焯的认识和觉悟有了很大提升,一次,陈添祥试探说:“我有个朋友是共产党,你敢不敢见他。”李炳焯激动地说:“敢见,我绝不会出卖你的朋友。”条件成熟后,1946年1月,陈添祥正式介绍李炳焯入党,这是他在李家沟发展的第一名党员。从此,陈、李二人以合伙做生意为名,开始地下党的发展工作。
明确分工 持续开展地下工作
1946年3月,陈添祥摇着拨浪鼓,李炳焯赶着几只羊,以外出串乡为名,秘密进入边区向甘肃工委汇报工作。工委指示:一是同意陈添祥把隆德、庄浪、静宁三县做为他们活动的范围;二是继续发展地下党员,尤其是在保甲长中慎重地物色发展对象,在敌占区建立“两面政权”。工委领导接见了李炳焯,送给他一条棉毡,要求李炳焯负责陈添祥的安全,有事两人要多商量,发展党员要物色好对象,既要大胆、又要细心。陈添祥与李炳焯在边区学习了党的有关文件,接受任务后,秘密返回李家沟。两人对工作进行了分工,李炳焯到庄浪县开展地下党的活动,陈添祥继续在隆德、静宁两县开展地下党的活动。陈添祥审查批准了李炳焯介绍的李尧、谢殿忠两人为中共党员,并派李尧、谢殿忠二人到庄浪县开展工作。
巧妙掩护 机智化解险境
1946年4月的一天,李家沟当地的一个小偷偷了陈添祥的颜料,怕陈添祥追究,便恶人先告状,向李作善说,陈添祥穿红袜子、系红腰带(当地传说红军过六盘山时都腰系红腰带,脚穿红袜子),说话像红军。李作善信以为真。一天,李作善沉着脸对陈添祥说:“你赶快搬家另找住处。”陈添祥感到来势不对,便找到李炳焯和李贵楠(已是地下党员)询问情况。李作善说有人告诉他,陈货郎说话像红军,腰里还系着红布带子,所以要陈添祥搬家另找住处,不再给他开具串乡路证,还要向山河镇公所打个招呼。为了打掩护,李炳焯向李作善辩解说:“没有见过陈货郎穿红袜子、系红带子,你可以不给他开路证,也可以让他搬出中社保,如果你向山河镇公所报告说他是红军,俗话说,招客有主,栓马有桩,你就是窝藏红军的房主,想一想,对你有好处吗?”保长听后,感到事情不好办,便答应不去镇公所报告。随后,陈添祥搬离保长家,住在了离李家沟不远的张海福家里。
(作者系隆德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