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ETC技术,目前,除西藏和海南外,全国高速公路都实现了ETC联网运营,为提高通行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运行情况看,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比如,货车、出租车普遍没有安装ETC,客车安装比例也仅有30%左右,ETC车道普遍限速20公里等。同时,ETC办理耗时多、较繁琐,影响车主安装积极性。建议加快升级改造ETC通行系统,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
加快推进货车ETC
货车通行效率低下是造成收费站拥堵的重要因素。货车由于采用计重收费,过收费站时必须停车称重。故从驶入车道到完成收费、驶离车道共需耗时2分钟左右。如遇到司机对计重结果有争议,需要复秤等情况,通过时间还会进一步延长。缓解收费站拥堵,当务之急是加大货车ETC推广应用力度。应抓紧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货车ETC相关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动态称重技术,对安装ETC的货车给予一定通行费减免优惠,吸引车主办理使用ETC,实现货车计重不停车通行。
加快推进出租车ETC
目前全国范围内出租车使用ETC几乎是空白。以北京为例,出租车均未安装ETC设备,通过首都机场高速公路收费站时只能走人工收费通道,加剧了拥堵,降低了效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技术问题,ETC车载设备与出租车计价器之间不能互通,高速公路通行费无法与出租车费合并开票;另一方面是利益问题,出租车公司和司机不愿承担安装ETC成本。应完善接口标准,加快实现ETC设备与出租车计价器之间的关联,实现过桥过路费与出租车费“一张票”。研究成本共担机制,推行出租车ETC强制性安装,加快实现出租车ETC全覆盖。
优化提升ETC通行速度
目前,客车在通过ETC收费口时限速20公里/小时,有些地方还加装了减速隔离带,车辆通过速度更低,通行效率大打折扣。近年来ETC技术逐步成熟,以更高速度通过收费口是完全可行的。应兼顾安全因素和效率因素,将收费站ETC通过速度提高至40公里/小时至60公里/小时。
推动汽车前置安装ETC
应制定强制性标准,在汽车生产环节前置安装ETC。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其一质量有保障。ETC装置由汽车生产厂商按汽车行业标准配置,既能保证设备质量,又能解决ETC装置“供电”问题。其二使用更方便。目前ETC维修站点很少,如成为汽车标配,由4S店承担ETC的激活、维修、更换等,可以极大便利车主。其三管控更有效。可以实现对货车、特种车辆、特殊车辆的实时在线监测。交通运输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公安部门紧密配合,推动国内生产、销售的汽车实现ETC前置安装,做到增量全覆盖。
拓展互联网支付应用
近年来,互联网支付在高速公路收费环节加速发展。十几个省份试点开通了微信、支付宝等手机移动支付和银联云闪付服务。一些省份在个别收费站开展了基于车牌图像识别技术的不停车手机移动支付试点。从实施情况看,两种支付方式都取得缩短通过收费站时间,适应年轻群体支付习惯等积极效果,但仍然只是在人工收费车道使用,还没有真正融入现有ETC系统中。应加快推动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手段与ETC互联互通,更好适应互联网时代消费和支出习惯,加快提升ETC使用的便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