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产业是自治区确定的重点产业,奶牛政策性保险作为一种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机制,为我区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在促进奶牛规模养殖、防范风险、增加养殖企业(户)收入方面有着积极作用。近期,兴庆区、灵武市、利通区、青铜峡市、盐池县、沙坡头区等县(市、区)部分奶牛养殖企业反映奶牛在保险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自治区出台《宁夏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并进行大力宣传,虽然有关部门也持续对奶牛保险政策进行宣传,但是部分养殖企业(户)对于奶牛政策性保险范围、理赔范围等并不了解,出现问题也不知道投诉程序、投诉部门和投诉电话。
保险公司竞争不充分。按照《宁夏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规定,县(区)“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和优胜劣汰的原则,依据保险品种确定标的,以险种或片区(乡镇)设置标段实行公开招标”,且“农业保险经营机构不得跨越中标标段开展保险业务”,每个片区只有一家保险公司中标的结果,使保险机构间缺乏有效竞争,不利于提高服务质量。
部分保险公司服务质量亟待提高。个别保险公司受理投保不及时;奶牛死亡后出险慢,不能及时到达现场处理;部分保险业务员素质不高,对保险政策掌握不透,难以解答养殖保险专业性问题。奶牛政策性保险保额偏低。根据有关文件规定,我区成年奶牛保额为1万元/头,但受饲草价格上涨、购牛成本的提高等因素影响,我区成年奶牛的成本价格已达到3万元/头,目前成年奶牛保额明显偏低。
自治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利通区政协及自治区政协委员潘多俊、沈自力、罗晓瑜、鲁宝杰建议,明确宣传角度,突出农业政策性保险惠农的意义,通过发放资料、巡回展播、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及地方特色保险等惠民政策的保障范围、保险缴费标准及保险金额、保险期限、赔偿标准、投诉渠道等,广泛告知保险公司在政策性保险中的责任义务、业务办理流程和要求,提高养殖企业(户)对农业保险的政策认知、参保意识与参保积极性。
探索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县(区)在同一片区引入两家(或以上)保险公司,推动形成农业保险良性竞争机制。重新对奶牛养殖成本进行核算,增加奶牛政策性保险补贴,适当提高奶牛政策性保险保额。鼓励保险机构根据养殖企业(户)需求,丰富奶牛商业保险产品,通过政策性保险和商业性保险有机结合,保障养殖企业(户)利益。
保监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农业保险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投保企业(农户)的合法权益,保障惠农保险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农业保险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农业保险理赔管理工作,做到“定损到户”“理赔到户”和“理赔结果公开”,确保赔案处理规范,赔款及时、足额支付给被保险人。根据承保数量,合理配置基层保险机构和业务人员,保证及时受理、及时出险。加强对保险业务员的培训,着力提高基层业务人员专业素质和理论素养。根据养殖企业(户)需求,积极创新开发新险种,为养殖企业(户)提供全面有效保障。动员养殖企业(户)学习了解保险政策,掌握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