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羊皮筏子中的智慧结晶
高勇告诉记者,制作羊皮筏子所需要的羊必须是山羊,最好是放养的老山羊。羊皮厚实,韧性强,这种皮子制作的筏子,在渡河时接触到河中暗礁不易被撕裂。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将整张皮囫囵个儿剥下来,待其发酵腐败后将羊毛拔除干净,然后灌入水、粗盐和胡麻油,置于太阳底下爆晒使其松软,待表面全部呈现金黄色后,用线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给羊皮充气。“经过晾晒的皮胎颜色黄褐透明,看上去像个鼓鼓的圆筒。有杀一只羊,剥一张皮,吹一口气,晒一个月,抹一身油的说法。”高勇说。
接下来需要打板、组筏,皮筏木架通常用厚2厘米、宽8-10厘米木板组成长约2.5米、宽约2米的长方形框架,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形的木框子,然后与4根较粗的柳木和60根较小的柳木进行捆扎,并将皮囊按序用麻绳扎结在木条下。随后用剩余的木板根据划船的排子匠身高臂长制作船桨,每个筏子上得有一个筏工。“出行的前两天,按照传统筏工会在筏子上挂红布等,在行进中不能说‘破’‘沉’‘碰’‘没’‘断’等词,以保平安。”高勇说。
由于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便于携带,而且运力强,好的单个羊皮筏子可以承受2000斤的重量,若四五个组合在一起,运几头牛都没问题。筏子浮出水面的部分至少有30厘米,可以确保货物不被浸湿,是黄河沿岸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人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来形容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
“羊皮筏子赛军舰,古老的水车悠悠转。”中卫市北长滩村的羊皮筏子制作技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日,记者来到北长滩,在该项目传承人高勇的介绍下,揭开了这门古老传承技艺的神秘面纱。
羊皮筏子技艺百年传承
说起羊皮筏技艺的传承,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祖辈们乘着羊皮筏子沿黄河一路漂流到北长滩村,看到这里风景秀丽,还可以引黄河水灌溉田地,便在这里繁衍生息,耕种放牧,同时也把羊皮筏子制作技艺保留了下来,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听父亲讲,爷爷高世富是村里手艺最好的匠人,村上的人都来向他请教。”高勇介绍,北长滩村作为丝绸之路的古驿站,常常有河上游的匠人来这里落脚,起先村子里会做羊皮筏子的有三四位老人,但由于筏工家族的后代不愿继承父辈的衣钵,改从事其他行业,渐渐就剩下高世富了,他不仅将剥皮胎、扎口的技术教给儿子高占魁,也教给了村里的人,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高占魁每年都要给公社做十几个羊皮筏子。
“我18岁就开始跟着爷爷、父亲学习制作羊皮筏子,后来还运过自家种的粮食去市里赶集呢。”高勇介绍,一到秋天,树上的软梨、枣子,田里的小米、麦子都丰收了,村民便划着羊皮筏子运到中卫市售卖,沿黄河顺流而下,3个多小时就到了渡口,村民平日里走亲串友、外出种地、看病,也要靠羊皮筏子。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羊皮筏子都是北长滩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后来慢慢有了毛驴车、手推车,随后公路修通,客车开通,随着交通的便利,这门传统手艺逐渐处于濒临失传的地步。
现在,76岁的高勇已不再继续制作羊皮筏子,将掌握的技艺全部教给了沙坡头旅游区的羊皮筏子传承基地,以此来延续羊皮筏子的技艺传承。羊皮筏子作为水上娱乐项目之一,每到夏季,来往游客都要体验一下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