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用诗记录人生的优秀校长——崔正陵(一)

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崔正陵:男,1935年出生于江苏盐城。1950年随家迁居上海。1957年从上海第二师范毕业,即分配到长宁区天山一小任老师。1958年随上海文教大队支宁,历任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师,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兼书记等职务。中学高级教师。业余喜爱诗词创作,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任宁夏诗词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华诗词文库·宁夏诗词卷》副主编、《当代诗词集成·宁夏卷》主编。已出版《百步斋诗文集》《平仄人生》《感事抒怀》等诗集。

崔正陵的人生有起有落、有悲有喜,正所谓《平仄人生》。青年时期的诗作多天宽地阔、信马由缰,中年后的作品更多感悟与忧思,50岁后的创作有礼赞、有企盼、有轻风细语柔情似水的抒怀、还有策马扬鞭的奔腾激奋。

崔正陵喜欢诗词有祖父和外祖父的熏陶。祖父是清末民初淮安府名振一时的大律师,据《崔氏宗谱》记载,祖父为人耿直,作为律师,他拒贿秉公、扶正压邪,深得民望,50岁时,当地民众筹做了一块“保障人权”的金字大匾浩浩荡荡抬游四乡八镇,赠送给他。祖父喜欢写诗,外祖父北京法政大学毕业,也喜欢写诗。属诗香之家。这对崔正陵后来成为诗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时的崔正陵所受教育较为完整,诗作以记述生活场景为多。

扑鼻清香稻上场,儿童翻滚正颠狂。

牛拉石磙悠悠转,吆喝声声送夕阳。

1952年,崔正陵在一旧书摊上购得一本《唐诗三百首》,爱不释手,熟读于腹,这也对他后来诗作中多是七言绝律有了影响。尽管出身书香门第,但他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枪炮声中留下了父亲当兵抗日的故事,也留下了不愿打内战,退出兵役教书湖口的记忆。可叹的是还背上了地主家庭出身、及历史反革命两个沉重的包袱。

崔正陵:初中毕业时,就因为地主家庭出身和历史反革命父亲这两个沉重的包袱,虽然入了团,却未能直升本校高中(华东师大附中),我赌气报考了师范。毕业后在上海市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后来也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来到宁夏。

1957年崔正陵从上海第二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当地一所小学当老师,当年就赶上了反右斗争,他也积极投身到运动中,还被学校评为反右积极分子。这时候的他一心向上,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忘记他的出身,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出身不由己,选择在个人。

1958年夏天,受左倾思潮影响较大的上海市搞了个纯洁城市人口工作,正考虑将上海市在反右运动中划定的右派、有历史问题的、家庭成分高的几类人群清理出上海。同一时期,宁夏回族自治区也进入了紧张的筹备成立阶段,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干部,最缺的是教师,向上海市提出请求,希望选派一批优秀教师支援宁夏。于是上海的500多名被打成右派的、有历史问题的、家庭成分高的人成批被派往宁夏。崔正陵没了选择,在校领导的动员下,报名支宁。

崔正陵:学校接到通知,要动员这些人报名来宁夏。动员时说是自愿,但没人敢不报名。我母亲当时有严重的肺病,姐姐远嫁,家中还有个不懂事的弟弟,给母亲说了报名情况后,母亲从床上爬起来,想去学校找领导,说明家里的情况,被我阻挡了。无奈中只能把年幼的弟弟带上,让母亲一人留在家。学校的书记动员我来宁夏时还说:去支援宁夏10年,就可以重回上海。上了火车后知道,很多学校都对支宁的老师有过这样的承诺,有的说5年,有的说10年,还有说15年的,最后这些承诺全没兑现,都留在了宁夏。

从上海开往宁夏的西行专列是1958年9月19日出发,车站送行的场面多是分离的伤感和悲泣,还有默默无声的隐忍和对前途的忧惑。火车上他遇到了熟人张德甫,是上海一所中学的老师,崔正陵参加过批斗张德甫的大会,罪名是变质的共产党员。

旅途中气氛极为沉闷,整个专列除了带队的几个人外,全是有问题的人。没人敢交流,也没人愿交流。都在默默的想着家人、想着前途,也在想着未知的宁夏。崔正陵说:来前对宁夏的了解就是唐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也让他猜出,宁夏是个边陲之地,他查了地图,知道宁夏在地理上属塞外,生产力较为落后。

(蔺银生 王旭阳)

--> 2021-05-17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32240.html 1 用诗记录人生的优秀校长——崔正陵(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