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自治区对2021年和“十四五”时期全区“三农”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部署。今年,银川市政协委员曹彦龙提交了两件提案,分别为《关于加大支持力度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提案》《以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再提升的提案》,他在提案中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通过长期调研,他发现,目前,银川市种业主要存在商业化育种水平低,品种创新能力有限;农作物良种统供率偏低,良种提纯复壮工作薄弱;种子基地建设层次低,供种保障能力不足;育种专业人才匮乏,经费保障投入不足等问题。
曹彦龙建议,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商业化育种能力。鼓励种子企业与科研院所攀亲结缘、合作研发,与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合体,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共同开展种子研发和推广,推动种子企业向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推动科研单位的优势科技资源直接支持种子企业创新发展,实现“出成果”和“用成果”有机统一,激励科研院校科技人员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
加大支持力度,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设立农作物育种专项资金,支持种子企业在种质资源库建设、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以奖代补、贴息贷款支持,推动农作物育种工作可持续发展。协调相关部门,优化服务,为种子企业、科研机构在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区域试验等方面提供支持,并落实相关扶助政策,加速优质高效绿色品种的繁制种技术和先进适用制种机械的推广使用,增强种子生产能力。
完善供种体系,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借助财政补贴制度疏通供种渠道,建立完善的供种体系,做好小麦、水稻等常规种供种工作,并把良种补贴与种子统供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大良种补贴力度。同时,做好本地农作物良种的保护开发工作,不断提高地方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品种研发和经营推广水平,形成具有宁夏特色的农作物良种品牌。
加大育种人才引进,为农作物育种工程提供人才支撑。鼓励扶持种子企业建立育种技术人才创新团队,引导科企合作,实现联合育种模式,通过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种业企业集聚,实现产学研融合,提升企业的育种研发能力,培育一批创新强、潜力大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使之尽快成为种业创新战略力量。
加强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种子行政管理部门引导企业在产品结构、生产技术方式上转型升级,压减同质化现象突出的常规种子繁育,扩大技术含量高、种子产品附加值高的种子。通过标准化生产、加工引领,推进种子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制种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打造优质种子产品及品牌,实现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