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红霞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民族地区的生命线工程,传统的创建方式已跟不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网络阵地上民族团结好声音音量小而少,宣传方式单一陈旧,“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模式处于探索阶段。
贺兰县紧跟互联网发展步伐,推动县域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多点融合,调动整合广播、电视、微信、微博和抖音等“九位一体”全媒体资源,搭建“中央厨房”采编一体化平台,创新建成“贺兰县融媒体中心”,以党媒的担当拓宽民族团结进步网络宣传空间和电商服务载体,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大增量,画大网上网下同心圆。
云矩阵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
贺兰县委统战部全方位聚力,汇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特色优势,将媒体融合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同步推进,按照“中央厨房”模式,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改革发展之路,建设“九合一”云矩阵,吸引超过30余万各族群众“真爱粉”,通过平台扩大创建“联络圈”,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
“我们充分利用主流舆论阵地和宣传喉舌,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利用优势资源加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力度,引领民族团结进步新风尚。”贺兰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在魅力贺兰App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栏,推送创建应知应会知识、先进典型事迹、特色活动等内容。创新开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VR体验馆,用石榴树、中国结等元素构成生动形象的网络实景场馆,设置牢记嘱托、典型模范、视频展播、高质量发展、工作动态五个篇章,宣传展示全县及融媒体创建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紧跟青年群体喜好和习惯,拍摄制作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的微视频、短视频、情景剧,如《南北》《贺兰村长大喇叭硬核喊话啦》《贺兰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纪实》等,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传播推广,制作动态字幕标语嫁接多省卫视频道、各单位电子屏进行滚动播放,弘扬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好声音。
目前,贺兰县已形成全平台助力、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好局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平台,注册志愿者64872名,深入挖掘报道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典型事迹、先进人物事迹等,带动群众向善向好。打造服务百姓民生的平台。建设广播、电视、微信端的民生服务板块、App端的“帮打听”和社区服务模块,帮助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3000余个。
“好声音”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
在融媒体领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工程、推动创建工作向互联网延伸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民族团结进步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好故事,进一步拓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服务各族人民群众的网络新版图。
贺兰县拓展网络宣传阵地,融媒体中心占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宣传主阵地,以党媒带动社会新媒体共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网络终端传播民族团结好声音的流量成倍增加,进一步提高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形成了“融媒体中心触角延伸到哪里,民族团结的故事就讲到哪里”的喜人态势,搭建了以网络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全新模式。
该县立足网络平台聚集的大量粉丝资源,创新打造“贺贺有名”电商运营直播平台,通过直播秒杀等方式打通贺兰特产销售渠道,累积播出40期,推广销售特产100余类,直播在线人数最大超过3万人。深入挖掘报道贺兰蔬菜公园、“稻渔空间”等本地田园风景,引发各族群众“打卡”热潮。2019年接待游客28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亿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云招聘”“云直播”“云销售”“书记带货”等方式,解决滞销蔬菜约600吨,提供就业岗位2379个,帮助500余名少数民族群众就业。
“目前,我们已培育出一批网络人才,注重强化记者、采编、主持人等群体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90余名人员以纸为媒、以网为介、以文为戈、以笔为枪,通过一部手机、一台电脑投身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事业,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忠实记录者、传播者和见证者。”贺兰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有力的举措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效应进一步深化,构建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民族精神弘扬等多重功能,在创建工作中凝结提炼、鲜明讲述贺兰县各族群众相亲相爱的真情实感和团结奋斗的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