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谢晋一行在宁夏拍电影的日子

影片拍摄现场的谢晋。(作者提供)

隋 诚

上世纪90年代初,著名电影导演谢晋、谢添等人来到宁夏,拍摄电影《老人与狗》,开启了宁夏电影史上的新篇章。当年我在该片导演组工作,亲历了影片拍摄过程中的一些故事以及大师们的音容笑貌,至今仍记忆犹新。

1993年3月7日,一架喷气式客机伸着银色巨翼降落在银川机场上,苍劲有力的“中国民航”四字在机身上闪闪发光。从机舱口走出多位文艺界知名人士,谢晋、谢添、斯琴高娃、高保成、卢俊福、费兰馨、颜碧君……

谢晋,这位在影界素有大将风度的艺术家,挥师宁夏川,要拍摄一部由张贤亮的小说《邢老汉与狗的故事》改编的电影《老人与狗》。

欢迎的人群里,宁夏著名作家张贤亮步履如飞地迎上前去,与谢晋热情拥抱并与其他人握手。“1981年,谢导根据我的小说《灵与肉》改编拍摄了《牧马人》,提高了我的知名度,对此我终身难忘。现在我已经在国内外有了知名度,我就想请谢导再次导演我的作品,提高我的第二故乡宁夏的知名度。”张贤亮风趣地说。

谢晋放慢了脚步,在谈到与张贤亮的友情时,用“患难与共”来形容,两个人有着对生活相似的感受和对艺术的热爱。

盐碱滩上搭“邢宅”

在影片筹拍阶段,选外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早在半年前,谢晋就派先遣队,从银川平原到西海固山区,辗转多地却一无所获。谢晋飞抵银川的第二天就赶到初选地亲自查看。经过十几天的奔波,谢晋终于拍板:确定市郊的南梁农场和镇北堡为外景地。这里有大片空旷未开发的土地,人烟稀少,由于没有找到理想的邢老汉的家,他与美工师费兰馨商量,决定在现场搭建实景。

费兰馨放弃宾馆不住,带着一拨人在盐碱滩上,搭帐篷“安营扎寨”,冒着早春的严寒,连夜设计图纸,抢时间施工。功夫不负有心人,置景工人们用灵巧的双手,就地盖起了一座有西部特色的土坯房——邢老汉的家:一道用残破木头围起来的院墙,一间平顶茅檐泥壁的土坯房,枯苍的老榆树、几蓬零星的枯草、树上老鸹的巢,呈现出孤寂、凄苦的氛围。远处,可见村口弯弯的月亮门。这是影片《老人与狗》的主要场景,谢添和斯琴高娃将有大段戏在此拍摄。

走村串乡接地气

深入生活接地气,是影片开拍前必不可少的任务。谢晋率领十余人的主创队伍,先后奔赴镇北堡、贺兰山口、西夏陵、横城堡和贺兰县、永宁县走村串乡,挨门挨户地走访农户。

演员斯琴高娃平时寡言少语,一旦接触到电影创作,马上就来了情绪。一天,服装师从农户手里给她买来一套衣裳,她立刻脱下自己的羽绒服试装,穿上那件破旧的棉袄和大裆棉裤,蓬松散乱的头发上,还系着一条脏兮兮的围巾,活生生一个逃荒要饭的女人。

贺兰县农贸市场逢十大集,人流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路边的摊贩摆出百十米。斯琴高娃妆扮好后,来到集市上。在一个卖羊杂碎的小摊前,摊主以为她真是要饭的可怜人,便给她盛了半碗汤。

老演员谢添有“千面人”之称,年轻时,他“样样角色都演”。这次,扮演邢老汉更是精益求精,随身带着录音机,录下宁夏人的方言,他说:“我一时学不会宁夏话,录下来再琢磨那个味!”在贺兰县金山乡金山村,他拉着一位75岁老羊倌的手,跑到化妆师颜碧君面前说:“你照着这位大爷的样子给我妆扮吧。”

邢老汉是个车把式,摄制组来到塞上要寻找一辆大马车,谢添得学会赶车,可当时多数农户都用上了手扶、小四轮、大卡车,马车早就被淘汰,车把式也都改行了。

3月11日,摄制组到贺兰县习岗镇永胜村体验生活,路过农户马明亮家,竟然意外发现院里停放着一辆马车,这可把谢添乐坏了。当找到车主马明亮说明来意时,马明亮说他就是一个老车把式,谢添当场拜师学习赶车。经过一周培训,谢添学会了赶车驾驭技巧。

谢晋笑迎西北风

影片《老人与狗》开机时间确定为4月21日。宁夏已进入多风季节,连日来出现沙暴天,有人提醒谢晋说:“银川这地方每年的四五月份,经常出现沙暴天气,风刮得厉害,要注意听天气预报。”

这天清晨,《老人与狗》摄制组浩浩荡荡开进南梁农场外景地。广袤的原野,风平浪静,天蓝地红,毫无征兆。原计划拍一场晴天的戏,一切准备就绪。

谁知天公真不作美,眨眼间,凛冽的西北风卷着黄沙,驱赶着浑浊的云,如癫似狂地呼啸着刮来。

谢晋当机立断,转换机位,改拍第8场戏:大路上,成群结队从南边来的逃荒人陆续走过,他们背着行李,挎着篮子,多数是妇女,还领着小孩。一个三十多岁的逃荒女(斯琴高娃饰),衣衫褴褛,手拄打狗棍,拖着疲惫的脚步前行。逃荒人群有一个不满周岁的女娃,坐在箩筐中被挑着走,啼哭不止。风声、犬声、清脆的啼哭声,构成了一首“逃荒曲”。飓风揭去了邢老汉房上的麦草,门窗猛烈地拍击摇晃,发出恐怖的声响……

遇上这种风沙天当地人都很少出门,场外围观看热闹的老乡,为了遮挡风沙,一个个从头到脚用布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

风沙弥漫铺天盖地,只见谢晋站在高坡上,他手拿话筒镇定自如地指挥着拍摄。脸上、耳朵、眉毛、嘴唇全挂上了一层土,眼镜蒙上灰尘。肆虐逞凶的沙尘暴无孔不入,使人憋闷得难以喘气,谢晋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却一如既往,还笑着发出赞叹:“嘿,真是昏天黑地呀,太真实了,这气氛好!”

真挚情感造精品

4月26日,摄制组赶排第48场古城门外赶集的戏,这是一出大型的群众场面,邀请的群众演员多,其中一位拄拐棍的老人恰巧被忙碌中的谢晋看见。他急忙搬把椅子让老人家坐下,又快步端来一杯热茶,递到老人手里,还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要多加照顾。

时光飞逝,《老人与狗》前期拍摄已进入尾声,不久摄制组将回上影厂拍摄内景和后期制作。在“五一”劳动节这天,拍摄第45场戏:逃荒女终于在邢老汉家落脚了。他们没有热闹的婚礼,没有亲人的祝福,更没有结婚的摆设。一天清晨,他们去屋后砍柴。这场戏是谢晋经过周密思索构思出来的,将剧本第45场戏由内景改为外景,以便增加劳动场面和生活气息。

逃荒女抱着一大捆刚刚砍下的红柳放到邢老汉身边,她随手抹了一把额上的汗水,邢老汉心疼地摸着她的手说:“别累着!”逃荒女摇摇头又去砍柴,邢老汉望着她的背影。“停!”谢晋叫停,走过去给谢添说戏:“邢老汉的目光再望得久一点,目光里闪耀着强烈的喜悦,流露出对逃荒女深挚的爱!”“预备,开始!”谢晋发出口令,摄影机在轨道上缓缓移动。当逃荒女转身又去砍柴时,邢老汉久久地望着她,那目光明亮闪烁,犹如两团燃烧着的火。

真挚的情感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谢晋拍的影片感人至深,充满浓郁的人情味,源于他以表现真实的人性和美好心灵为目标,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追求!

谢晋,1923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上虞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41年考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受中国戏剧界前辈曹禺、洪深、焦菊隐的培养。1948年开始电影导演生涯,他的成名作是《女篮5号》与《红色娘子军》,之后的《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影片曾频频在国际、国内获奖。他曾多次担任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还曾担任过威尼斯、东京、印度、塔什干、马尼拉、阿尔及利亚等国际电影节评委。

隋诚,1941年生,笔名艺兵。吉林长春人。1964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表演系。曾任吉林话剧团演员、编导,宁夏电影制片厂编剧、导演。

--> 2021-04-21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31675.html 1 谢晋一行在宁夏拍电影的日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