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用木梳“梳”写艺术人生

李向武用匠心支撑传统手工的延续传承

李向武创作木梳作品。

梳子是人人必备的起居物件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经过千年的发展沉淀,逐渐具有了地方特色。近日,在2021第四届银川市民文化艺术节上,西夏区“木梳技艺”传承人李向武给观众演示“李式木梳技艺”,此项技艺已被列入西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十七道工序”锻造上乘木梳 】

“要想做好一把木梳,首先要找到好的桃木。”李向武一边制作木梳,一边向记者介绍制梳流程。选材时,要注重桃木的纹理,木纹好看了制作出的木梳才会色泽美观大方。

有了好材料,更需要好工艺去精心雕琢。李向武介绍,首先要根据木材特点设计并画出轮廓,然后用工具一点点刻出雏形,接着用不同粗细的砂纸对木梳整体和梳齿进行打磨直到光滑。“雕花是制作木梳最关键的部分。整个过程中误差要在毫米以内,才能成就一把优质的桃木梳。”李向武说,一把桃木木梳制作,往往要经过开方、刨片、花样、开齿、剃齿等17道工序的加工。木梳的齿尖往往以瓜子尖、宝剑型、梅花脚为最大特点,手工打磨,木梳的木制细腻温润,十几道打磨工序使木梳的油润性高,握在手里很舒服。“这两年,除了花鸟虫鱼作为主要造型,我还尝试结合宁夏故事设计木梳造型主题。”李向武说。

李向武一一向记者介绍铺子上摆放着造型不一的木梳,尤其一把凤凰造型的木梳,让人印象深刻,凤嘴大张,仿佛翱翔九天发出阵阵清脆鸣叫,三屡凤须栩栩如生,凤尾镂空的设计更添几分新意,而木梳下面是以荷花为造型的如意底座,又好似腾飞的祥云,为木梳添了几分雍容华贵。李向武还制作了十二生肖造型木梳,每个生肖都被雕琢得维妙维肖,惹得游客驻足欣赏。

【 成长于民间的“李氏木梳技艺” 】

说起“李氏木梳技艺”的传承,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时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以前的人喜欢用木梳,《本草纲目》中记载‘桃木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之功效,制梳极佳,梳欲得多,多侧祛风,血液不滞,发根常坚。’《延寿经》也提到,发多梳能明目祛风。”李向武说。

李家的木梳生意一直是祖祖辈辈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到太爷爷李文寿这一代,订制木梳的人还很多,到爷爷李炳强这一代,木梳逐渐没落。

1915年,李炳强出生在中卫市海原县兴隆村,该村周边盛产桃树和枣树,制作木梳材料都是以桃木和枣木为主,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木梳技艺,到20岁时,就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木梳制作技艺,成为“李氏木梳技艺”的第二代传人,也肩负起了木梳技艺的传承重任。但上世纪80年代,塑料梳子流行后,村里人已不再买李炳强制作的桃木木梳了。为了生计,李炳强跟着同村其他木匠开始盖房子,打家具,闲暇之余也会制作一两把木梳,送给村里的老人。

“小时候经常跟爷爷走街串巷,爷爷为人家打家具,我就在旁边看着。”李向武告诉记者,也许是从小看着爷爷制作各种木具,耳濡目染,李向武早早就对木作技艺产生了兴趣,1991年,11岁的李向武正式接受爷爷李炳强的指导,开始一边上学一边制作木梳。一开始做得并不好,怕被骂,只能用爷爷不用的边角料练习,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慢慢地,李向武制作的桃木木梳越来越好,逐渐得到了爷爷的认可。

2001年,大学毕业后的李向武和同伴出外闯荡。在闯荡的3年中,他结识了重庆木梳制作老艺人肖代明。“和肖代明的结识,激发了我要传承自家技艺的想法,不能让这项技艺落没。”李向武告诉记者,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他和肖代明一直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直到2015年,李炳强去世后,李向武才正式拜肖代明为师,并在银川市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建立起“李氏木梳子制作技艺”店铺。

如今在银川市镇北堡影视城非遗传承保护基地,“李氏木梳制作技艺”已不再是祖祖辈辈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而是一种技艺传承,让游客了解木梳制作的匠心独运。李向武设立了非遗传承展示体验区,让游客现场参与制作,非遗传承展示体验区累计授课培训2万余人。“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只要有喜欢学的孩子,我都很乐意教他们。”李向武告诉记者,为未来的几年里,希望能建起李氏木梳制作坊和非遗体验制作坊,让更多的人学习木梳技艺。

(马 军)

--> 2021-04-20 李向武用匠心支撑传统手工的延续传承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31624.html 1 用木梳“梳”写艺术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