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毕 竞
郑子超,贺兰县政协委员,宁夏沃尔丰葡萄酒有限公司总经理。身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后起之秀,今年,这个酒庄出品的“兰山图2018赤霞珠干红”,勇夺柏林葡萄酒大奖赛金奖。“我们将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把葡萄酒文化与贺兰山文化融合起来,为贺兰山筑起生态屏障,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增添文化内涵。”郑子超说。
荒滩变成葡萄园
2012年12月,自治区人大发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支持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看到了发展葡萄酒产业的潜力。因此,集团决定积极响应政策,转型和转产葡萄酒产业。”郑子超说。
这是一次不同于集团以往的“奠基”。2013年初,葡萄园动工。
“当时我们栽种葡萄苗和防护林缺水,就雇了数台洒水车,到贺兰县金山村的农户家买水,再给葡萄灌溉;没有电,我们购买了3台发电机,维持发电作业;没有路,大伙儿上山下山开车艰难,一年仅轮胎就换了7条。”郑子超回忆,“记得当时是3月份,在进行葡萄园开沟作业,遇到大风扬沙天气,狂风夹带的石子打到人的脸上生疼,现在回想起来也难以忘怀。”
曾经开垦过的荒滩、遭遇的风沙,被如今蔓延的绿意取代。生态的改善,创业的甘苦,成为一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身后的勋章。酒庄绿化及防护林建设,提高了产区森林覆盖率;葡萄园“浅沟种植”成为贺兰山东麓最大的洪水拦蓄工程,形态各异的酒庄及葡萄园,成为一道吐露生机的生态屏障。
产区释放强劲动能
北纬38.5度、海拔1150米,贺兰山东麓葡萄黄金种植区,也是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餐桌上的美酒背后,是种植、酿造、加工和销售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这中间,还要面临气候、市场等各方面的挑战。
“酒庄的核心是酒,所有工作节点都以此开展,在投入和回报中,必须学会取舍。”郑子超说,“2017年,由于天气原因,影响了酿酒葡萄的品质。到了采摘季,我们在作出严谨判断后,忍痛将这批品质欠佳的葡萄全部舍弃,造成了30万元的损失。为了品牌的建立、品质的稳定,这样做是值得的。”
去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葡萄酒消费市场也面临挑战。郑子超说,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贺兰山东麓各个酒庄也在逐渐恢复元气,释放宁夏葡萄酒的芬芳。
这些经历造就了贺兰山东麓的酒庄,也成就了整个产区的韧性。在近年的国内外葡萄酒大赛上,贺兰山东麓产区的葡萄酒“选手”频频夺得大奖,收获国际葡萄酒界热切的目光。
建筑与葡萄酒的融合
赤霞珠、美乐、品丽珠……是这间酒庄真正的主角——种植葡萄700亩,酿酒车间、酒窖、品酒大厅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
2019年,中式建筑风格、古典园林风貌的沃尔丰酒庄开门迎客。当年即被评为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五级列级酒庄。
“在酒庄建设之初,我们就想融入中国人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在细节上体现中式元素,并且与贺兰山的环境融为一体,体现生态自然的理念。”郑子超说。
“在贺兰山下的四合院里品酒,赏星空,谈心聊天,这一场景将来会成为现实。”郑子超透露,“在酒庄二期四合院的设计和建设中,将充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贺兰山元素,深度体验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文化。”
“近期,各级政府和部门深入酒庄,详细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现场拍板帮助我们解决了目前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酒庄的人饮工程、蓄水池供电设施通电等。”郑子超说。“上海的一位经销商说,客户反馈我们酒庄的葡萄酒性价比很高,不逊色于进口葡萄酒。客户的认可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起步晚,但是潜力巨大,优势和特点都很明显。但也要看到我们产区的短板,要继续打出产区品牌,真正走出去。”郑子超说,“渠道、品牌的建立,和酿酒一样,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相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