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婵莉 罗 鸣 文/图
“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再唱花儿等你来……”从白手起家的“移民吊庄”,到贺兰山东麓的美丽小镇,一代代闽宁人携手走出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在易地扶贫搬迁和东西部协作政策的指引下,闽宁镇实现了跨越式奔小康。
4月15日,记者走进永宁县闽宁镇,直观了解闽宁镇在脱贫攻坚领域及产业发展上的成就成效。在闽宁镇镇史馆,众多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了闽宁镇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攻坚克难、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和奋斗历程;在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的断喙注射厅,工人们熟练地对小鸡崽们进行断喙;在君鑫胜(宁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施园艺温棚内,一朵朵羊肚菌错落生长,村民们小心翼翼地在菌棚里采摘,大棚外一筐筐新鲜“出炉”的羊肚菌引来众多游客争相购买;在赵鸿农民文化大院里,一波一波的游客赶来打卡“山海情”,让大院创办人赵鸿应接不暇;在闽宁镇双孢菇生产基地,工人们戴着手套,熟练地采摘培养架上成熟的蘑菇……一连串的产业发展为闽宁镇群众实现就地就业和稳定增收的同时,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经过24年不懈奋斗,闽宁镇从最初8000人发展成6.6万人的移民示范镇,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61元,较搬迁之初增长近30倍。全镇累积减贫1648户7185人,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永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伟国说,永宁县将聚焦重点,把闽宁镇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围绕酿酒葡萄、肉牛养殖、设施农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支柱产业,实施万亩酿酒葡萄生态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智慧农业扶贫产业园、养殖园区等项目建设,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项目建设、要素投入等方面集中予以支持。做好闽宁镇政策衔接、机构衔接、力量衔接,深化闽宁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将闽宁镇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北方民族大学美术系的学生在闽宁镇福宁村的民居墙上绘画。
闽宁镇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熟练操作着红外断喙器设备。
网红“双孢菇”已带动当地移民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闽宁镇福宁村经过几年的治理,已从过去弱、散、涣的落后村成为了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典范。
闽宁镇福宁村原村支书谢兴昌,也是《山海情》中马得福的原型人物,在闽宁镇镇史馆回顾当地群众生活生产情况。
▲闽宁镇福宁村的村民在闲暇之余,挖掘自家门前的野菜。
◀闽宁镇宁夏晓鸣农牧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认真对种蛋进行筛选。
在闽宁镇君鑫胜(宁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施园艺温棚内,闽商高兴地采摘羊肚菌。
因《山海情》的热播,闽宁镇赵鸿文化大院已成为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