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三组
隋秀华,原籍上海,1937年9月出生上海,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满怀激情支援边疆,从上海来到了甘肃省固原自治州任小学教师,也就是现在的宁夏固原市。隋秀华热爱教育,热爱固原的山水,让人们尊重。2020年8月我们采访时,她已经84岁。
隋秀华身体很好,满头白发,敲开门后她很热情的伸出双手,与我们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隋老师刚搬入新家不久,家里的装修精致简单,所有的物品都摆放整齐,在家里客厅的墙上,与温家宝总理热情交流的照片十分醒目。隋老师说话很有条理,茂密的银发给我们的感觉不仅是岁月风霜,更有智慧和坚定。简单寒暄后,隋老师记忆打开,我们静静地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
隋秀华:我们是1956年3月13日离开上海。动员我们从上海来的是甘肃省教育厅。来了以后分到西海固地区,1956年还没有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我常跟人说:我从上海支援了边疆两个省,一个是甘肃省,一个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其实都在西海固,一生再没有离开西海固。
1956年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从列强分割和战火纷飞中走来的新中国,又在国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那真的是举国上下全民振奋,万众一心。建设新中国的号角天天在召唤,所有的年轻人都沉浸在满腔的报国热情中。听党的话,跟党走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那年隋秀华刚过18岁。
隋秀华:革命的需要就是我的理想,我们那时候有一个口号,叫做“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就是我的家”,最怕在支援边疆的大潮中落伍,那种激情现在回想起来都让我久久不能平静。那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开会,传达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动员年轻人到边疆去,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献身边疆,我们一听到党的号召,就主动报名,生怕到边疆的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是当时很流行的一句话。两手准备就是准备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4年宁夏划归甘肃省管辖,当时甘肃也属贫困省区,教育的落后是制约发展最大的瓶颈,在国家的支持下,甘肃省每年都要到北京、上海等较先进地区招收大量教师,以解教师不足的燃眉之急。1956年2月,甘肃省在上海召开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动员会,呼唤上海有志青年投身边疆,建功立业。会议还没结束,隋秀华就下了报名支边的决心。
隋秀华:记得那次动员会上说:甘肃是个好地方,雄浑的黄河、宽阔的草原、威威的祁连山、成群的牛羊、飘香的瓜果,最能打动我的是一句话:那里是青年人报效国家的地方、那里是青年人实现理想的地方、那里是每个人创造奇迹的地方,我记得特别清楚的一句话是:那里是青年人磨炼意志、施展才干的天堂。我们听得心潮澎湃,动员会还没结束我就决定了,参加到这支队伍中,生怕错过这个报效国家的机会。
动员会上,与隋秀华一起报名的同学有113人,全都来自上海的南市区,就是现在的黄浦区,隋秀华的决定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父母亲告诉她,听毛主席的话,跟党走错不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党的号召具有无限的动员力和一呼百应的效果。无论多艰苦,没人有顾虑。
隋秀华:那时候思想很单纯,根本不会想着什么远离家乡啦、离开父母啦、生活艰苦啦、气候不适应啦、生活不适应啦,所有这些都不会考虑的,一心只想着祖国培养了我们,我们就要报效国家,被选中支援大西北是件很光荣的事,看到批准名单后很骄傲很光荣的,我们几个被批准的人高兴的都抱在一起,也算是庆祝吧。
就这样,1956年3月13日,隋秀华和100多名上海初高中毕业生一起,高唱着“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就是我的家”的革命歌曲,来到了边远的西部省份甘肃,她和45个上海同学被分配到了固原回族自治州,也就是今天的固原市。当时的交通条件很差,火车到达西安后只能换乘卡车。四天风尘仆仆的旅途,歌声从未中断。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激情在歌声中荡漾。 (拜学英 马君武 王旭阳 蔺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