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 静
自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区教育系统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学党史、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部分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红色资源优势,开展党史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激发了学生爱党爱国之情。
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
银川市景岳小学历史老师黄佳慧最近经常思考:“在学生心目中,英雄的形象是怎样的?如何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随着党史学习教育全面展开,这个问题在她心中逐渐清晰起来:立足课本,用好用足身边红色资源教育学生。
黄佳慧所在的景岳小学是兴庆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41年4月17日,时任中共宁夏工委书记的崔景岳和早期宁夏地下党组织重要成员马文良、孟长有,在今天景岳小学所在地被反动军阀活埋,壮烈牺牲。1991年,原兴庆区第十三小学更名为景岳小学,并修建了三烈士碑作为永久纪念。据黄佳慧介绍,自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红色资源,接待我区众多中小学生前来参观祭奠。“这是崔景岳烈士生前用过的柳条箱、烛台、笔筒、扁担……三位烈士80年前牺牲了,但我们不会忘记他们为新中国建立立下的不朽功勋。”近日,景岳小学三烈士纪念馆的小讲解员张雨馨以三烈士纪念馆内实物为证,声情并茂地向兴庆区第十九小学的同学们讲述三位烈士的革命故事。据悉,每年新学期开学,新生都会来到三烈士纪念馆,由学校的小讲解员向新生讲解三烈士的故事。目前,学校已通过编排舞剧等方式培养小解说员千余名。该校还积极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台,组织青年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三烈士的故事》《小英雄故事》。
前来参观的兴庆区第十九小学学生杨文渊说:“以前我并不知道这三位烈士,看着他们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感到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
发扬好祖辈的“磨刀石”精神
兴庆区燕鸽湖社区是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最大的职工生活区,有近7万人生活在这里。始于1970年的陕甘宁石油会战让来自胜利油田、玉门油田等地的石油人来到了宁夏这片热土。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位于石油城的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充分利用红色资源,通过开展“回顾长庆油田的历史”活动,让红色基因深植学生心中。
“我们这里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名字里带‘玉’字的,大多是在玉门油田出生,后来随父母来到宁夏。”该校教研室主任张玉生说。在荒山野岭,石油人发扬“磨刀石”精神战天斗地,打井、钻油、修理机器……宁夏长庆高级中学大部分学生的父母都是石油人,他们深深为自己的父辈和祖辈感到自豪。
“在历史课上学到我们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很自豪。我们国家石油从年产量几十万吨到上千万吨,是老一辈人实实在在拼搏奋斗出来的,这种奋斗精神我们要继续传承下去。”高一(6)班的学生骆瑞博说。
据张玉生介绍,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吃苦精神差了。今年,学校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让他们重温祖辈们攻坚啃硬、忘我奉献的故事,极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们在精神上获得成长,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党史+校史”讲出信心和力量
近日,在吴忠市盐池县毛泽民红军小学,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红军小学》电影,旨在弘扬和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随后,结合电影,各班老师们为学生讲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
据了解,盐池毛泽民红军小学是由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在宁夏建设的首批红军小学。多年来,学校积极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军精神”为主题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依托革命老区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挖掘学校厚重文化底蕴,强化红色文化与校园环境文化、精神文化、教育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的有效整合,传承红军精神,弘扬革命传统,激发了广大师生对红军及革命前辈的深厚情感。
“盐池县城于1936年6月解放,盐池刚解放,毛泽民同志从定边来到盐池,他在盐池活动时间虽短,但对盐池商业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组织人民互助合作,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该校校长范玉江介绍,多年来,学校坚持把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力抓手,结合学校地域特点、办学理念、校史校情和课程建设,将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
自今年党史教育学习开展以来,学校利用手抄报、班会活动等形式,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带领学生学习学校“红色故事墙”内容,学革命先辈迎难而上的不屈精神,回顾长征的感人场景,并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民俗文化和革命英烈故事阅读活动,教育和引导全体师生铭记党的历史,发扬革命传统,树立远大志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化自信植根孩子们心中。
日前,盐池县五小走进盐池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向革命烈士们默哀并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盐池县五小校长王生雄告诉记者,为进一步落实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学校通过党史故事比赛、微演讲等活动,穿插在班会、升旗仪式上,张嘎、刘胡兰、杨靖宇等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引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让崇尚英雄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