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三组
裘志新:我们刚开始到南方租地育种时当地农民很好奇,见新品种长势很好后,就有人开始打种子的主意。每到收获时最怕被农民哄抢。好一点的当地农民看到我们的小麦穗大粒饱,长势好于他们的品种,就商量想买些种子,那我们当然要拒绝啦。还有极个别农民直接拿上镰刀,到地里就开始收割,搞的我们也是心惊肉跳,有一次怕被抢了,收割后马上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脱粒,想想也好笑。
经过5年多的南北繁育,到1978年,裘志新在海南收获了他们团队精心培育的第十二代小麦新品种。并在这些基础上,完成了父母本筛选、优势杂交、基因分离、基因稳定、大田中试、品种审定和大面积推广等小麦新品种繁育的全过程,新品种开始命名为“永春1号”“永春2号”和“永春四号”。后自治区在评审鉴定时希望更名为“宁春系列”,新的小麦品种也在宁夏科学大会上荣获“育成春小麦新品种奖”。为宁夏小麦育种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80年裘志新又迎来人生的一大转变,单位给他晋升了助理农艺师职称,并破格将其身份转为国家干部,还受邀出席了全国第一次青年自学成才经验交流会,受到团中央、中国科协的表彰。
裘志新:要说我来宁夏后有几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第一是找到了对象结了婚,有了孩子有了家,第二个是培育出了几个新小麦品种,增产幅度也很大,算是没有辜负国家,还有就是在宁夏圆了大学梦。我们那代人对上大学是很追求的,年青时不是考不上,而是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考上了不要你。特别伤我们的自尊心。因为在那个时代,按南方话讲,不上大学人就“瓦特拉”,意思是完蛋啦。所以没有上大学始终是我心里的一个死结。好在到了1983年,我又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考到了宁夏农学院干部专修班,毕业考试我还是第一名。
后来也是你们宣传的多,杭州老家已经失去联系多年的同学也知道我了,有几个和我一样,因为家庭出身失去上大学机会的同学还给我发电报祝贺。有个同学给我写信时还调侃说:当年你是一心想成为可以改造好的子女与大学校门失之交臂,如今你用努力重新推开了大学的门,并且证明,大学应该属于你,这是报国人生的报国之门。我看到那封信时真的是思绪万千,他给我写的信保留了很久。
报国人生就是裘志新的追求。在后来的10多年里,他坚守初衷,在小麦育种的科技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成为中国春小麦育种第一人。
裘志新说:我有个好婆姨。妻子李凤香同是胜利大队的社员,读书不多。但她喜欢读书人。裘志新刚下乡时吃饭都成问题,李凤香父母经常做些好吃的,让李凤香叫裘志新来家里吃饭。开始到她家吃饭时一锅揪面片他能吃两碗,李凤香给他盛饭时都会多盛点,后来吃饭的次数多了,裘志新没了拘束,能吃三碗,还要再加一碗面汤。有一次李凤香的家人与他开玩笑说:你这么大的饭量顶两个人吃,其实饭量大一是劳动量大,二是肚子里没油水。
开始与李凤香谈对象的初衷是与贫下中农结合,扎根农村干革命。也有一起来的杭州知青私下里劝他,但他很感激宁夏的宽容和永宁县农民给予他情感上的拥抱,他说:在杭州,资本家的出身让他随时随地低人三分,在宁夏、在永宁,从来没人瞧不起他,他可以挺起身板做人做事。
这里的农民从来没人拿他资本家的出身说事,队里人始终把他当成自己人对待,队上的一些老贫农,在遇到生产上的问题时也喜欢听他的意见。
20多年前我们采访他时,他敞开了心扉,他说过的很多话都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始终挥之不去。他说:杭州是人间天堂,但给我这个资本家出身的人留下的生存空间特别小、思想特别压抑。宁夏对我有恩、永宁县对我有恩,老百姓对我有恩。他说:来宁夏40多年,最不愿意回忆离开杭州时的场景,因为资本家的出身,杭州堵死了上大学的路,还把我们当成吃闲饭的人。
他告诉我们:现在有时候孩子在填一些表格时,要填写籍贯,我就叫他们写宁夏,因为宁夏对我们这些出身不好的人有恩。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裘志新把自己当成宁夏人,后来杭州对当年所有下乡青年都敞开了大门,不论出身如何,欢迎他们重回杭州,但裘志新放弃了再次成为杭州人的机会,自觉自愿的当一个宁夏人。在我们那次采访时他还告诉我,父母病重没尽床前之孝是他终身的愧疚,父母离世没送最后一程是他终身的痛。
在写这篇稿件前,我再次联系了裘志新的家人,他的女儿裘敏告诉我们,也许是年青时过于劳累,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家里人照顾他很辛苦。
宁夏农业科技专家袁汉民告诉我们,“宁春系列小麦品种”早已在华北、西北成为小麦主打品种,几十年稳产高产,品种没退化,增产达70亿公斤以上,这个纪录到目前还没其他品种能够超越。 (完)
(蔺银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