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蔺 津
红崖村位于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政府西侧,距离红寺堡城区20公里。过去,这里曾经是风吹石头跑、天上无飞鸟的亘古荒原,如今变成了一幅安居乐业的徐徐画卷。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包含着民革宁夏区委会驻村扶贫的实干印迹。
2014年以来,民革宁夏区委会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连续派驻三轮驻村扶贫工作队,在红崖村倾情付出,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当地群众逐步摆脱贫困。
村里的产业有希望了
缺水是制约红寺堡区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民革宁夏区委会驻村工作队通过深入调研,积极落实红寺堡区产业扶持补助政策,与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反复商议研究,外出学习借鉴经验,决定统筹调整产业结构,理清发展思路,推进“321”产业布局,即种植3000亩黄花菜、2000亩优质苜蓿、养殖肉牛1000头,引领群众增收致富。积极协调争取自治区水利厅项目资金,配套2598.95万元52万立方米的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和红寺堡区农发办1100万元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此外,通过闽宁协作项目和资金,建成2000平方米的黄花菜晾晒场,并配套烘干、阴凉设备,大力培育和发展黄花菜特色产业。
红寺堡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做文章,全力打好各项惠农扶贫政策组合拳,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执行10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的小额信贷财政贴息政策。
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大为改观
如今,走进红崖村,映入眼帘的是一间间气派的瓦房、一片片整齐的田畦、一排排垂吊的杨柳、一条条干净的马路,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村部旁的小学和幼儿园了。
近年来,民革宁夏区委会驻村工作队助力实施村庄美化亮化工程,全村路网实现全覆盖,安装太阳能路灯遍布全村,争取资金64.52万元实施村庄绿化和庭院经济林建设项目;争取项目资金800万元建成3142平方米的村级幼儿园;多次与水务部门和水投公司联系,协调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万元进行人畜饮水改造工程,解决了“吃水难”问题,自来水实现户户通,安全饮水普及率达100%;2014年以来,累计完成危房改造102户,切实解决了住房安全无保障问题;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通信信号、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助力村部安装了电动大门,建成了水冲式厕所,新增村庄主要巷道和学校区域硬化面积2000多平方米,新修路灯50多盏;推动村级小学和幼儿园建设,满足了适龄学生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协调资金17万元对村部供暖设备进行改造,彻底解决了冬季取暖煤炭污染和安全隐患问题。村民田彦虎激动地说:“现在各方面的条件,真是连做梦也没想到……”
群众利益无小事
建档立卡贫困户杜香莲是第一书记贾晓军的帮扶户、村里的孤寡老人,几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可不幸的是唯一的儿子又因意外死亡,面对沉重的打击,老人曾一蹶不振。对老人的遭遇,贾晓军耐心地给予安慰和劝导,一次两次、一月两月,老人逐渐地从阴影中走了出来,慢慢地面对现实,树起了重新生活的信心。在入户排查中,贾晓军发现老人院子里的自来水管井多年失修漏水,二话没说,跳到井下,和一并来的村干部共同挖开了水管井,并找来管水员接通了地下水管。当水龙头放出自来水的那一刻,他满身泥土、汗流浃背,但难掩内心的释怀和欣慰。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身处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工作队员们,怀揣“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生信条,诠释了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