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捧一颗真心驻村 带一方百姓脱贫

——原州区政协帮扶曹洼村小记

马 军

“真心感谢驻村帮扶工作队,要不是他们的帮助,我们过不上这么好的日子。”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曹洼村村民吴保民告诉记者。

曹洼村地处偏远,信息闭塞,村民多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全村辖8个自然组,人口586户、1842人。“路窄弯多,一遇雨雪天气,土路就成了泥滩,大人出不了村,小孩上不了学。”驻村第一书记樊国强介绍。刚驻村时,由于缺乏产业,村里经济萧条,多数人常年在外谋生。

情况棘手,但扶贫没有退路。2017年,固原市原州区政协将曹洼村纳为定点帮扶对象,下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并由队长樊国强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肩负起带领村民走向小康路的重任。

“当时的曹洼村各组间道路不畅,农民种植产业单一,养殖业比较匮乏,贫困户的收入微乎其微。”樊国强说,除了路不通外,村民用水以集雨窖水为主,遇大旱之年,缺水现象十分严重,村集体收入也几乎为零,是原州区典型的“空壳村”。

为帮助这个“空壳村”尽快走入正轨,原州区政协领导和扶贫队员撸起袖子先从基础设施干起。

“对于曹洼村的帮扶,先要从路上动脑子,我们多方筹资,把进村的路先硬化、修通,路通了,人心也顺畅了。”原州区政协主席何锟是村里的常客,从帮扶一开始,他就将该村的情况摸得十分清楚。随着道路的畅通,该村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投入资金计划对村庄道路、绿化、路灯、围墙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实施道路硬化3.5公里、道路绿化2公里,安装路灯80盏。

基础设施问题解决后,就是实施产业帮扶。缺乏产业带动、规模化产业为零,产业扶贫从哪里着手呢?工作队不贪大求全,因户制宜、因人施策,让每家每户都有了产业,一点一点改变了贫困村的旧模样。2017年3月,曹洼村成立村经济合作社,为村民发放金融扶贫贷款670万元,让村民全部有了增收产业,村民现状开始发生了改变。

“我家有七口人,原先生活很难,吃饭都成问题,只能靠低保度日。”吴保民说,他有一定的养殖技术,喜欢养牛,扶贫工作队来了之后,积极协调帮助他通过村集体贷款5万元,养了4头牛。经过4年发展,目前,他家的牛已经发展到15头,成了村里有名的养殖大户。“现在每头牛政府补助2000元,加上土地流转种植冷凉蔬菜的收入,每年能挣5万元。”吴保民笑着说。

村民童生德老两口今年已至耄耋,家里没有劳动力,工作队便为他们找人代种代收,以种植冷凉蔬菜为主,保障他们有一定收入。

2018年,曹洼村迎来了危房改造,工作队积极协调原州区住建局,和专业鉴定人员对改建农户的住房进行安全性鉴定,对鉴定不达标的住房立即制定整改方案,督促农户加快整改,确保所建新房达标合格,让农户真正住上放心房。“土房子换成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子,子女在外务工也有了收入。”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曹怀军说,自己活了大半辈子,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是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给了他人生出彩的机会。

像曹怀军家一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曹洼村有117户,大家从熬日子到过日子,再到奔日子,思想解放了,致富的劲头也足了。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2020年该村顺利实现贫困村出列。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

原州区政协机关在驻村帮扶期间,动员和组织工商联、经济、医药卫生等界别委员,开展了扶贫济困、捐资助学、送医送药等公益活动。先后有22家非公企业联系22个贫困村,共投入帮扶资金172.4万元。

--> 2021-04-01 ——原州区政协帮扶曹洼村小记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30944.html 1 捧一颗真心驻村 带一方百姓脱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