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揭开中国早期文明面纱的一角

宁夏姚河塬遗址入选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铜作坊区人工水渠。(资料图片)

本报讯(记者 束 蓉) 3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活动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固原市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成功入选。该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了解西周国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与西北边陲地区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一研究课题的实施,极大拓展中国早期文明的综合研究,对深化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过程与格局,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走向深入具有深远意义。

记者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姚河塬西周遗址自2017年5月调查发现以来,连续开展发掘工作,截至2020年已完成主墓地和铸铜作坊区部分区域的发掘工作,城墙区部分得以与世人见面。

姚河塬遗址是宁夏南部及泾水上游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处大型西周诸侯国都邑城址,功能结构复杂的聚落形态、带墓道的高等级墓葬、掌握高技能工艺的铸铜作坊,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及甲骨文为代表的特殊文化产品,都显示其与中原分封的诸侯国性质一致,表明西周王朝对西部疆域的管理与东方地区一样,采用的也是“分封诸侯,藩屏王室”模式,遗址内发现较多刘家文化类遗存,以及先周文化、殷商文化、寺洼文化因素等遗物,反映了商周之际宁夏南部地区出现过复杂的人群转换及文化变迁,成为研究陇山地区与相关区域考古学文化广泛的交流和联系重要线索。

2017年 宁夏考古所姚河塬考古队对姚河塬遗址展开专题性考古调查和考古勘探,确认遗址为一座西周时期封国都邑城址,面积达92万平方米。在考古人员努力下,中国早期文明时期的城墙、壕沟、墓葬区、铸铜作坊区、宫殿区等遗迹逐一露脸。同年考古人员发掘甲字形墓葬一座,车马坑1座。这些文物的产生时代从西周早期延续到西周中期。

2018年 考古人员在主要发掘墓葬区的同时,对铸铜作坊区和墙体进行发掘。铸铜作坊区出土容器、车马器、工具等陶范近千块。2019年,考古人员对高等级墓葬区清理完毕,统计墓葬38座,其中甲字形大墓2座、竖穴土坑大型墓2座、中型墓16座、小型墓18座;马坑6座、车马坑4座;祭祀坑2座。

2020年 考古人员发掘面积为600平方米的铸铜作坊区,清理发现,铸铜作坊区不仅有道路、房址、烘范窑、储泥坑、掺和料堆积、炉子、水渠、水池、填埋废弃陶范的坑等遗迹,还有陶模、陶范、泥芯、鼓风嘴、坩埚、炉壁、熔炉铜渣、骨器、石器等一系列铸铜相关遗物,显示早期我国铸铜工艺就有了基本完整的操作链。该作坊是目前已知最西北的铸铜作坊,也是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铸铜作坊遗址,有助于西周铸铜技术体系及铸铜业的深入研究,更是目前西周铸铜业中心与边缘对比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2021年 考古所人员将加大对姚河塬遗址考古工作力度,进一步深挖宁夏考古资源蕴含的文化价值。

--> 2021-03-29 揭开中国早期文明面纱的一角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30826.html 1 宁夏姚河塬遗址入选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