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三组
裘志新:尽管宁夏比杭州差的很远,干农活很辛苦,气候条件也差,但宁夏的党政领导和农民都很有胸怀,除了参军这个要政审外,其他方面没有让我们有一点点被歧视的感觉。身份问题在杭州会让人心里有很大的落差感,但在宁夏那种落差感没有了,反而感受到了很多的尊重,找到了平等感。这也是我后来特别喜欢宁夏的一个重要原因,裘志新所说的宁夏胸怀,成就了他成为后来的小麦育种专家。
1972年,裘志新到永宁插队已经有了七个年头,这七年里,他先是跟着队上的妇女后边起步,后来还成为队上的壮劳力,工分也按壮劳力记。七年里,他从杭州一个小资本家的儿子变成了生产队的团支部书记。这七年里,他还收获了爱情,胜利大队的姑娘李凤香和她的父母都很喜欢读过书的这个杭州人,经常喊他到家里吃饭,队干部和社员也都撮合他们,1969年裘志新结婚了,当时永宁县还宣传了他扎根农村的消息。
这七年里,这个资本家的儿子还被评为五好社员,政治思想好、劳动好、热爱集体好、勤俭持家好、团结友爱好是五好社员的标准。七年里,他又和同来的杭州青年一起,把南方的插秧技术引到了胜利公社。队上的水稻田产量从200多公斤提高到470多公斤,产量翻了一番;七年里,他喜欢钻研技术,加上当地干部宽广的胸怀给裘志新的人生带来了一次质的转变。1972年他当上了胜利公社脱产农民技术员,从每天靠劳动挣工分到每月按照领工资,30多块钱的收入在当时可以排到中等水平。
永宁县有个良种繁育场,只有四五个编制,负责全县小麦良种的繁育,老场长最头痛的事就是留不住人,来的大学生最多三五年就会另谋高就。
为了扭转留不住人的被动,后来招人时就从公社的农业技术员中选拔。
裘志新:接到让我到良种繁育场当技术员的通知那天,我正在大队的积粪队劳动,跟我一起积肥的几个农民还高兴的起哄,让我请客。实际上我知道,我又要从头学起。报到后的第一年领导派给我的任务是小麦良种的繁育,算是一头扎到了农业科技领域,没想到的是这一头扎进去就是40年。其实在我们之前宁夏已经在小麦育种方面有很多专家,而且育出了很多有影响的小麦新品种,我们的研究是在那些前辈的成果上起步,能够取得特别明显的成果,应该讲是基础好、起点高、弯路少。
有了这样良好的基础,裘志新的勤奋与努力再加上老一辈育种专家时不时的拉一把,裘志新培育出了享誉西北、华北的“永春四号”小麦新品种,后被命名为“宁春四号”,再后来又有了“宁春系列”小麦新品种。20多年的时间增产数十亿公斤。
小麦育种最大的难题是周期长,一个小麦新品种的培育至少需要十几代的改良和物种进化。宁夏无霜期短,再加上夏季高温,只适合一季小麦的生长,为了克服季节制约,加快新品种培育,裘志新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奔波中国南北两地的小麦育种工作,春季在宁夏播种,收获籽种后立即奔赴云南再租地复种,云南收获后再奔赴海南租地,再收一季后,来年再开始这样的往复。就这样,把一年当成三年用,育种圈内称他为“追赶太阳的人”。
裘志新:要说追赶太阳也不容易,因为异地租种土地的困难很多,不仅有生活上的困难,还有气候、温度、生长适应性和经费等一大堆问题。我们在租种第二年就遇到了云南的大旱,那次租种了一亩地,下种后小麦刚刚出苗,就遇到了云南40年未有的干旱年份,刚出苗的小麦让太阳打蔫,再不浇水的话麦苗将保不住了。如果这些麦苗死掉了,我们前两年的育种工作就白忙了,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在这之前的两年时间里,我们培育的品种已经有了良好的品质表现,那时候真怕前期的工作付之东流。我和另外一个同志一起商量,一定要保住这些麦苗不被旱死。我们就向周边去找水,云南的水塘也多,距离租种地有将近500米的地方找到一个水塘,借了两副水桶和扁担,天天挑水浇地,20多天,来来回回的挑水浇地。
后来有几天,当地租给我们地的农民也被感动。从我们开始挑水浇地的第五天开始,他主动跟我们讲,每天免费给送两顿饭,饭送来后我们吃,他这个农民就利用吃饭的间隙,帮我们去水塘里挑几趟水。就这样靠挑水,保住了育种成果。
在常人理解,小麦育种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但裘志新说,小麦育种最重要的是选对植物父本和母本,再将父本母本中的优秀基因进行促生,让优秀的基因变成稳定的品性。追赶太阳只是为了缩短育种时间。在实际工作中,还有很多根本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工作要做,比如对付地下的老鼠和空中的麻雀。在云南育种时,撒鼠药、下鼠夹是最常见的事,有一年租来的一亩地下了近一百个老鼠夹,每走一步都会有一个老鼠夹,把育种田全部包围起来啦。在驱赶麻雀时,还遇到当地动物保护组织的指责。 (蔺银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