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医疗卫生领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尤其受到各界的关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住宁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戴秀英分别就“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为群众网上看病拧紧“安全阀”
“新冠肺炎疫情触发了互联网医疗的普及,互联网医疗迎来加速发展期。”住宁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说,由于互联网医疗平台具有特殊性,决定了对其实施监管的重点与实体医院不同,过去的间接监管制度已经不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下,“隔屏”求医问药如何让群众放心?马秀珍委员表示,2018年,国家在宁夏设立了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经过3年发展,宁夏已成为国内互联网医疗平台企业的聚集区,产生了一批创新应用。建议利用宁夏的先行经验和新业态聚集优势,在宁夏率先探索针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直接监管办法,形成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监管部门依托学术研究,找到重点风险领域,摸清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出监管建议,并针对不断发展的行业创新趋势,建立长期追踪研究机制,不断更新监管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行业自律,适时在示范区成立全国性行业协会,把更多行业参与者吸纳进协会,配合监管部门,形成行业自律氛围。
“医疗行业具有特殊性、复杂性、不容错性。”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今年全国两会,马秀珍委员还提交了“关于在互联网诊疗中同步推行‘医药分开’的建议”。提案提出,随着医保把互联网诊疗纳入报销范围,线上复诊、送药到家正在成为新趋势。但是,在线上诊疗中,对于一些有药品销售业务的商业互联网医院,在资本逐利性驱动之下,对于过度用药行为缺乏监管动力,相反可能会鼓励医生多开药,甚至和制药企业合谋推动过度用药、拉升网上药品销量。
“‘互联网+医疗健康’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监管部门应提早划出红线、防患于未然。从国际经验看,‘医药分开’是从根本上避免由经济利益驱动的过度用药、消灭药品回扣的必要做法。”马秀珍委员建议,把线下公立医院改革中积累的“医药分开”经验,同步在线上推行,“医”和“药”分业经营,同步在线上推行“处方外流”。发挥好行业自律管理,推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在评估行业自律效果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的监管体系。
用好政策把疾控专业人员留在基层
“新冠肺炎疫情让更多人对疾控专业人员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从事医疗工作30多年的住宁全国政协委员,戴秀英委员今年最关心的是我国疾控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上,她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疾控队伍建设的提案”,建议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尽快研究制定全面加强我国疾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薪酬保障落实相关政策,用好的政策把疾控专业人员留在基层。
“当前全球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境外输入压力依然很大,国内零星散发或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如何加强我国疾控队伍建设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戴秀英委员说,目前我国现有疾控专业人员短缺,人员编制及结构无法满足疾控工作要求。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我国疾控机构人员编制数应按各省每万常住人口1.75的比例核定,但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万人口疾控人员数仅有1.35,为国家标准的77.1%。人员长期流失严重,中国疾控中心2015-2019年累计流失257人,流失多为专业技术人员。疾控人员薪酬水平低,人均年收入仅为同级临床医生的40%。
戴秀英委员建议,提高疾控人员编制比例,核定各省市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并足额配备,确保疾控编制满足工作需求。卫健部门严格落实相关文件精神,确保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编制不得低于编制总额的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解决基层疾控专业人员缺口大问题。提高高级职称比例,不低于公立医院比例,允许县乡高级职称指数统筹使用。参照同地区、同级医疗机构平均水平核定疾控机构薪酬,缩小疾控机构与公立医院薪酬差距。完善公共卫生领域各项激励制度,设立国家和省级公共卫生杰出人才岗位,完善高级人才和有杰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和休假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