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栻
我是一个新闻老兵,尽管我已于1998年11月离开银川来上海定居,但我对在宁夏创业的艰苦岁月却永远难忘。
1958年9月,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筹建组的李素本和蔺法先等3名同志来到上海动员新闻工作者支援宁夏建设。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召开了动员大会。在会上,李素本介绍了宁夏的情况,然后,她伸出两个指头说:“实话告诉同志们,严格地说宁夏广播电台现在只有两名工作人员,大量的建台工作等待大家去筹划。宁夏人民需要你们,宁夏的建设需要你们,欢迎你们到宁夏去!”听说宁夏要成立广播电台,又急需建设人才,许多同志热血沸腾,纷纷报名,要求到边疆去,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我和怀孕的妻子也不甘落后,抢着报了名。不久,礼堂里贴出一张红榜公布了95名支宁人员名单。记得当时大家互相转告,互相祝贺,和留在上海的同志倾吐离别之情。这95名同志,从编、采、播、录音、增音、发射,到行政管理,组成了一支完整的广播电台工作队伍,由后来担任副台长的陈晓光同志带队,于1958年9月从上海出发了。当时,我妻子生下孩子刚刚10天,就没有随队伍一起出发,但为了纪念我们家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我们夫妇特地给孩子取名建宁。我无法按捺住急切奔赴银川工作的心情,在孩子尚未满月的时候,离开她们母子,和上海《解放日报》《新闻日报》的一批支宁同志一起登上西去的火车。当列车途经兰州,进入宁夏境内,穿越腾格里大沙漠时,沿途一片荒凉景象。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黄河,看到大沙漠。窗外荒无人烟,但我心里却充满了兴奋、新奇的感觉。9月25日,我们到达银川。当时,包兰铁路刚通车一个多月,银川火车站还没有建好,下火车时,我们是从车厢里纵身跳下来的。有位离别丈夫、怀抱幼儿的女同志跳下火车后,看到眼前的景象,不禁坐在土坯上哭了起来。一位幽默的记者劝她说:“别哭,别哭,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漂亮的火车站也会有的,你的丈夫也会来的!”女同志破涕为笑了。
到银川的第二天,我就到编辑部报到。当时的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在银川市文化街,都是土木结构的平房。编辑部领导小组由上海电台来的吴文声、安徽电台来的沙荻、原宁夏省电台的李生祯3名同志组成。电台的重点节目是《全区广播站联播节目》,全台编采人员只有29人,记者大都下县下乡采访去了,编辑们挤在一个大房间里办公。由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在10月25日成立,电台特地开办了《天下黄河富宁夏》节目,由我编发。当时,电台还利用“广播大会”的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直接传达给全区人民。那时候,大家的工作热情十分高涨,工作效率也很高,记者、编辑们经常在晚上加班写稿、制作节目,甚至通宵达旦地干。
1960年到1962年连续3年自然灾害,全区人民过着“低标准 瓜菜代”的日子。各个机关单位都兴办农场。电台在银川市郊三一支沟发射台所在地办起农场。全台同志轮流去劳动,自己动手生产粮食和蔬菜,养猪、养鱼。叶诚台长派他的妻子杨小琳和记者吴恺下食堂抓伙食。食堂炊事员用粗粮和白糖制作“康复饼”,供应给因营养不良患肝炎的同志。有时,记者和编辑加班写稿到深夜时,就用韭菜和面粉煮一锅“调和”(实际上是面糊糊),热乎乎地喝上几大碗,大家觉得胜过美味佳肴,吃得津津有味。记得在宁夏电台建台5周年的喜庆日子,大家用自己农场生产的鸡鸭鱼肉蛋和蔬菜举办了一次庆祝宴。全台同志欢聚一堂,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欢庆宁夏电台经过创业的年月,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大家那种欣喜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建台初期,尽管工作繁重,学习紧张,生活艰苦,然而全台同志思想稳定,情绪饱满,纪律是十分严明的。电台领导十分注重抓思想政治工作,对下乡采访的记者,提出了要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的要求,还规定记者无论是在人民公社食堂吃饭还是在社员家吃饭都要付粮票交饭钱,决不许多吃多占,也不准在下面采购紧销商品。当时的记者大部分时间是在农村里度过的,都经历过艰苦的采访生活,具有踏实的采访作风。一些从北京、上海等地来的同志,到西海固山区及盐池、中卫等地采访,仿佛从大都市来到了穷乡僻壤,生活不习惯,只能努力去适应。有位记者刚下乡时怕染上虱子,晚上睡觉把衣服脱光,用绳子扎好,吊在房梁上。这件事成为编辑部里的笑料。后来这位记者习惯了乡村的生活,再也不怕虱子了。那时交通很不方便,采访主要靠两条腿。语言不通,靠乡村干部当“翻译”。记得1959年10月20日,编辑部让我打电话给一位驻县记者,让他到盐池县一个公社采写一篇庆祝自治区成立一周年的通讯,必须在10月23日以前发稿,时间很紧迫。他接到电话的当天就雇了一头毛驴骑上向公社赶去。出了县城,沿途是茫茫的沙漠,不巧,又刮起了狂风,黄沙蔽日。他的眼睛被刮得睁不开,驴背把他的臀部都磨破了。30多公里的路,到晚上7点还看不到目的地,毛驴累得在沙窝里直打转转,不肯前行,用柳枝打了几下,它索性趴下不走了。记者急得不行,就掏出包里仅有的几个馍馍喂毛驴吃,过了好一会儿,毛驴才慢慢往前走。晚上8点多,记者总算来到公社,他顾不上吃饭,抓紧时间向社队干部采访。深夜就在煤油灯下赶写稿子。第二天又赶紧返回县城,打电话把稿子传到编辑部,保证了及时播出。记者们这种不畏艰苦的工作作风和勤恳的劳动态度,使我们坐在办公室的编辑们很受感动。
(作者简介:中共党员,祖籍安徽省泾县,1926年6月生于上海,1949年5月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肄业,1949年8月华东新闻学院结业后到华东、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58年9月支援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历任群工组长、新闻部副主任,高级编辑。) (摘自《西部拓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