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红霞
从空空的菜篮子,到满满的一桌子;从进口食品难得一见,到“飞入”寻常家庭;从“吃饱吃好”的需求,到“吃健康”的需求……自家餐桌的变化,讲述着我区食品发展故事。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绿色食品产业被我区确定为九大重点产业之一,提出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立标准体系,扩大经营规模,加强市场监管,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今年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绿色食品产业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做好绿色产业“导航” 产业化联合抱团发展
潘玮璐委员说,近年来,我区瞄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定位,坚持走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路子,打造了一批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了一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绿色食品产业散而不强、品牌有而不亮、融合浅而不深、要素供而不足等问题。
“我区九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把我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优势区,努力实现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1500亿元的目标。”潘玮璐委员建议树立“绿色导向”,一张蓝图绘到底,从源头做好绿色食品产业布局规划,为产业体系良好发展做好导航。瞄准绿色食品产业发达地区开展专业化招商,引入和配套一批技术理念先进、适合本地发展的优秀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强链补链,推动招商引资与产业全程构建融合发展。注重创新模式,逐步实现以政府为主体招商向以市场为主体招商模式的转变,依托当地商会、协会开展针对性落地招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食品行业也一样,建议支持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等形式强强联合,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潘玮璐委员呼吁,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抱团发展。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探索“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构建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增值收益。
提升“宁”字号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
绿色品牌“响”起来,绿色产业才能“兴”起来。
马刚委员建议要实施品牌战略,在提高市场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以质量铸就品牌,以创新培育品牌,以产业化构建品牌,以诚信维护品牌,以宣传唱响品牌,提升“宁”字号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要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天然品牌化、区域性优势,做强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知识产权、品牌维护、品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提高商标、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维护品牌质量、信誉和形象。
他谈到,还要注重强化科技创新,在技术支撑体系上实现新突破。要引进研发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和产品附加值。依托国内大型加工企业技术优势,搭建宁夏绿色食品研发平台,支持开展绿色食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龙头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合作,开展绿色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研发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绿色食品加工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胡学文委员则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绿色食品产业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上。他建议发挥食品产业联盟汇集和吸纳食品企业的作用及优势,在线上,在天猫、京东等大型网购平台建立绿色食品旗舰店,由联盟统一运营,政府给予补贴、各食品企业按销售额缴纳运营费用;在线下,依托全国性连锁商超进行全国市场布局和销售网点建设,定期举行大型宣传推介活动,以此扩大我区绿色食品在全国的知名度,让我区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底气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