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文/图
“阳光体育活动大课间”里,墨香飘逸,绳彩飞扬,学子思绪在书海中遨游、剪纸作品丰富多彩、五彩蓝图在手中描绘……一幕幕场景扣动心弦,一幅幅画面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固原市西吉县马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真实、生动的写照。
12月24日,宁夏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老师们走进马建乡学校和这里的学生互动。
精准定位 文化引领促发展
马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始建于1978年,是一所寄宿制乡镇中心小学,承担着10个村民小组及街道个体户子女的教育教学任务。学校占地面积13593平方米,现有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9人,专任教师20人。近年来,学校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统艺术教育、文体娱乐等多种方式,使农村孩子有机会与城里孩子一样享受文化艺术滋养。
“我校规模虽小却蕴育大雅文化。”该校小学部校长宋志江说,作为一所农村小学,马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坚持以办好农村家门口的特色学校、缓解城区大班额为精准定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提升内涵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抓手,努力建设成为一所内涵丰富的特色魅力校园,开创出了学校和谐发展的崭新局面,成为了一所远近闻名的优质乡村小学。
一所好学校,要有浓厚的特色育人文化。“和城里孩子比起来,农村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比较少,像古筝、戏曲、书画等都是农村孩子很难接触到的,但传统文化具有春风化雨般的惊人力量,我们希望能尽最大努力,丰富乡村孩子的精神家园。”宋志江说,他组织教学团队开展专题讨论,深入挖掘该校教师专业能力,创建美术、书法、声乐、国学等社团。此外,全校教师还共同编写国学主题校本教材供学生学习。
“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宋志江和学校教师团队怀揣着这样的情怀,带领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材料,运用一颗灵心、一双巧手精心打造班级文化墙、图书室、特色教室所需的每个饰品部件,悉心指导全局美化设计。如今,走进马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翰墨文化、书香校园、梅兰竹菊、汉字变迁等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让人眼前一亮。教室各班墙壁上粘贴的班级口号、班训、班主任寄语、优秀书法作品展等处处都彰显教育的力量。放眼全校,错落有致的斑斓景观互相交映,处处绽放着勃勃生机,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校园景观与图书馆、书法室、科学仪器室、音乐舞蹈室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优质乡村小学教育格局。
德润双馨 创设环境促发展
如果将马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比作一本书,那么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环境就是书的封面,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则是书中的插画。
剪纸课堂上,老师满心欢喜地向记者展示着孩子们和老师共同完成的“十二生肖”;每年为新生举办开笔礼,一年级学生受传统文化启蒙,对即将开启的文化之旅满怀期待。“许多文化活动已成为常态。”宋志江说,学校每日开展“晨诵、午读、暮省”经典阅读活动从不间断,把阅读作为特色课程写进课表里,营造“书香满校园”的良好氛围,使阅读成为老师与学生的自觉行为和生活习惯,并通过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我是小诗人”诗歌创造秀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低年级学生诵读《弟子规》和《三字经》,中年级学生诵读古诗词,高年级学生诵读经典名篇,循序渐进深化学生文化素养。”该校一年级班主任董静说,为了加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感受传统民俗工艺的魅力,学校还聘请西吉县吉强镇大滩村妇女促进会会长、西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施满义,开展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并开设了传统民俗工艺校本课程,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操作能力,分批次开展了剪纸、扎染、脸谱、青花瓷绘制等传统民俗工艺的制作教学。
学校还将书法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免费为学生提供书写工具、发放字帖,邀请西吉县书法协会名家走进课堂现场授课,手把手教写毛笔字,并通过举行“落笔生花处,书香浸太平”硬笔书法大赛、书法征文比赛和传承国学经典、弘扬翰墨文化国学经典书写大赛,开展“翰墨小能手”“书香班级”等活动,对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全校展览、表彰奖励,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传统文化的继承离不开教师言传身教。马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加强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不仅提升了教师们的综合素质,也为弘扬传统文化种下了一颗颗“火种”。多年来,该校小学部先后被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授予“安全示范校”“教育教学质量进步奖”“教育质量优秀奖”“优秀少先队大队”“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交通安全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教师才艺大赛三等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