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 敏) 宁夏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受到了强烈冲击,民间手工艺术传人越来越少。今年,自治区政协委员马中勇提交相关提案,呼吁加强剪纸刺绣等民间手工艺术的传承发展,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积极办理。
据了解,针对民间艺术的继承和保护,我区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规定,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推进方案。2019年,自治区财政厅修订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我区非遗保护和传承,2021年拟新增1000万元自治区专项资金用于“非遗+旅游”和非遗市场转化项目。
答复介绍,我区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确认宁夏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2968项,涵盖了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等10个门类,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建立了非遗保护名录体系,申报认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2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98个、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个、自治区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5个。严格落实各级文化馆(站)对传承人及项目的帮助、扶持、引导责任,对传承人作品进行了集中保存,对制作技艺进行了集中传习。我区先后对杨栖鹤、闫森林、马兰花等27名年事已高、身体状况较差的国家、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抢救性记录保护,实现了对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历史、非遗技艺展示、授艺培训传习活动等的全程记录。
答复介绍,我区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在乡间设立固定的传习、传承点,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级代表性传承人累计带徒授艺5693名,开展面向学生、群众的各类教育培训每年约4000人次。启动实施了非遗教育传承计划,面向青少年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区每年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参加全国非遗博览会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我区非遗走出宁夏、走出国门,支持具有一定市场前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景区、进企业,搭建非遗技艺展示和非遗产品展销平台。组织开展了“非遗进万家 文旅展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赛系列活动,成为我区非遗保护工作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