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互联网+医疗”为慢性病管理开启新模式

本报记者 郝 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随着病情反复发作、急性加重,导致肺功能逐渐下降,出现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现已成为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的中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

那么,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到底什么样的方法更好呢?银川市以“智慧+医疗”的科技模式,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就诊。

“这枚指环叫‘智能戒指’,里面放着一个芯片,可实时监测我的血压、脉搏、血氧、心率……”近日,当记者走进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看到戴着“智能戒指”的患者后,感到科技真的很神奇,这枚小小的戒指竟然可以实时监测他所有的指标,有异常可立即就医,就像身边的“智能医生”。

记者了解到,这枚戒指是该院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研发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6件套”之一,全套设备还包括智能药盒、智能吸入制剂、家用制氧机、家用呼吸机、便携式肺功能仪。

时间追溯到2019年3月31日,银川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与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银川市呼吸慢病管理建设,该项目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慢阻肺数字化生态管理系统,通过双方的创新合作与居民健康大数据平台的构建,首创性地探索基于“互联网+医疗健康”以及“智能分级诊疗”的慢阻肺全程管理创新模式,积极打造呼吸系统慢病管理的智慧医疗示范系统,助力提升中国慢阻肺规范化诊疗的整体管理水平。

作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智能化管理项目的建设地——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银川市科技局重点专科科技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开展了项目的研究,建立了宁夏呼吸慢病数字化管理平台,借助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实现呼吸慢病患者的家庭远程健康监测,为呼吸慢病患者提供智能、全程、连续的医疗健康照护,最大程度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降低医疗费用,延长生命。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许旺告诉记者,慢性病患者每年治疗费用是十分高的,慢阻肺患者一年住院的次数在2次以上,加上用药,一年治病费用约为6万至7万,研发的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内置芯片,可实时监测患者身体健康指数,捕捉患者用药信息,提醒患者及时用药和就医,极大地降低患者急性发病次数,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目前他们以较低价格将这些设备租赁给患者使用。

“比如这个智能药盒,如果患者当天忘记吃药,内置的芯片会捕捉到用药信息,然后传回后台系统,平台上会显示该患者用药异常,我们就立刻联系基层医疗服务中心,及时了解患者情况。”许旺给记者介绍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的智慧功能,患者的信息会实时传回至宁夏呼吸慢病数字化管理平台,平台时刻都在实时更新患者信息,他们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情况。

采访中,记者获悉,目前宁夏呼吸慢病数字化管理平台现覆盖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已形成了“区域呼吸疾病诊治中心-基层医疗服务中心-呼吸慢病患者家庭”之间通过互联网密切联系的服务体系。银川市纳入规范化管理的慢阻肺患者共有2500余人,参与管理的医疗机构有156家,系统上显示的每一处异常情况,诊疗中心都将及时通知基层医疗服务中心及时干预治疗。

该院将持续完善数字化管理平台,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心和患者中积极普及推广,为广大慢阻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 2020-12-23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27560.html 1 “互联网+医疗”为慢性病管理开启新模式 /enpproperty-->